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旭辉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语言
  • 3篇语言学
  • 3篇构式
  • 3篇构式理论
  • 2篇形态学
  • 2篇应用语言
  • 2篇应用语言学
  • 2篇用语
  • 2篇语言学及应用...
  • 2篇外国语
  • 2篇外国语言
  • 2篇外国语言学
  • 2篇外国语言学及...
  • 2篇句法
  • 2篇国语
  • 2篇分布式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史
  • 1篇英法
  • 1篇语法理论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胡旭辉
  • 1篇高一虹
  • 1篇郑萱
  • 1篇胡旭辉

传媒

  • 4篇语言学研究
  • 3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当代语言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英法中动结构:最简方案下的参数化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最简方案下以外骨架模式为代表的构式取向论元理论,本文认为英语、法语中动结构的句法推导涉及两个事件结构,主事件选择另一个带有未被约束变量的事件作为其谓语。中动句的静态语义来自主事件结构的句法推导,而动态语义则来自作为谓语的事件。中动句主语之所以被理解为主动词的主旨论元,是因为主动词所在事件的主旨论元是一个变量,在句法推导中被主语约束。英语、法语中动句的一系列差异都可归因于一个与词库有关的微观参数,即词库中是否有代词性附着语。英语的中动结构没有附着语,需要依赖功能核心词产生变量;法语的中动结构有附着语直接充当论元,并且附着语在其所处的事件结构中不能被约束,因此在句法推导中具备变量的功能。
胡旭辉
从“语言”到“语言学”: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史考察(下)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基于大量史料,梳理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所涉及的专业范围主要是以英语为背景的语言学教学与研究,时间范围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2021年年底。40多年的史料梳理显示,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生长于外语教学这片土壤,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经过在“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框架内较长时间的生存和缓慢发展,学科独立性逐渐增强,完成了从“语言”到“语言学”的转变。当下学科发展势头很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梳理学科的发展是对历史沿革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记录,希望为我国相关学科建设提供北京大学视角下的历史注脚和反思。
郑萱胡旭辉高一虹高彦梅苏祺冯硕罗正鹏
关键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史
语言官能与外部世界的联结--基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模型初探
2024年
本文在生成语言学的语言生物官能(尤其是普遍语法,即UG)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修正版的语言模型,即句法特征和功能结构是人类在最大限度使用UG的基础上,出于表征、联结外部世界的动因而内化到句法系统中的。基于这个模型,本文回答了以下两个生成语言学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1)既然句法推导独立于外部世界,为什么最终生成的语言形式可以用于外部世界中的真值判断和指称?(2)UG的内容有限,只涉及递归性合并,如何产生具体的句法结构?本文也分析了这个语言模型对参数理论、儿童语言习得、语言进化的启示,并论及对理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启示。
胡旭辉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句法特征语言模型
事件终结性的“词汇-句法”界面研究——基于生成构式理论的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基于生成语言学框架下的构式理论——Borer (2005b)的XS模式——本文发展出事件的句法功能结构,并以此为基础,阐释影响事件终结性的句法-词汇语义界面的内在机制。本文认为终结性本质上是句法推导的结果,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给事件功能结构提供数量赋值;词汇语义和语境信息对终结性的解读产生影响,内在原因在于最简方案下的概念-意向界面要求:句法推导获得的终结性解读在概念-意向界面需要获得句法外的信息支持,包括词汇语义和语境信息。完成和达成动词的语义包含潜在的终点信息,可以实现此类支持;而状态和活动动词无法提供支持,需要进一步的语境信息支持。
胡旭辉
关键词:终结性
英语动结式研究:现状与反思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将英语动结式的研究综述置于论元理论的宏观背景下,将动结式研究分成三类,即语义解析、事件分解模式和复杂谓词模式,并对此三类研究分别进行综述及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Chomsky(2013,2014)的标签算法解决两个谓词在一个事件结构内的句法合并问题,并在Borer(2005a,b,2013)的新构式模式框架内,基于狭义句法与概念-意向界面的互动特征提出论元允准准则,并以此分析英语动结式论元关系的内在制约。
胡旭辉
生成构式语法理论:构词、事件结构与名词结构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全面论述了生成语言学视角下构式理论的理论动因、基本理念和技术操作。以分布式形态学和外骨架模式两大生成构式理论框架为基础,本文介绍了生成构式理论的构词模式、事件结构以及名词结构理论,并总结了在以上三个领域中“构式”在生成语言学视角下的意义所在,最后以此为基础扼要分析了生成构式理论与Goldberg(1995,2006)为代表的认知构式理论的差异以及潜在的对话基础。
胡旭辉
关键词:构词名词结构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中动句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本文根据分布式形态学的基本假设,认为汉语中动句中的"起来"属于"轻动词v_(BECOME)",而主动词为合并到不同位置的词根。词根合并到v_(BECOME)补足语位置时,获得"结果状态"的解读,此时动词后的词组为副词,修饰整个[v_(BECOME)P]。当词根嫁接到v_(BECOME)位置,则成为v_(BECOME)的修饰语,获得"状态变化的方式"解读;此时动词后的词组位于v_(BECOME)的补足语位置,为形容词词组,获得"结果状态"的解读,修饰全句的主语。本文将汉语中动句的研究置于跨语言的中动句研究背景下,指出不同的印欧语的中动结构本身具有各异的句法特征,而汉语中动句也表现出另外一类不同的句法特征。以此为基础,本文初步分析了不同语言如何根据各自词库的特征推导出中动结构的基本模式。
胡旭辉
关键词:中动句汉语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2021年
2020年12月13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语言所”)主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在线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教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为本次论坛专家发言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语言所所长高一虹教授、副所长高彦梅副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和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以及语言所全体在岗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院长助理、语言所学术小组成员胡旭辉主持。
胡旭辉
关键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院长助理助理教授副所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