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 作品数:5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百色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清谷氨酸水平对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水平对脑梗死后抑郁(PCI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脑梗死后第2周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对80例患者进行脑梗死后抑郁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估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梗死后抑郁患者与非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谷氨酸水平对PCID发病的影响。结果入组两周后,80例脑梗死患者共诊断为PCID 28例,PCID发生率为35.0%,其中轻度抑郁15例(53.6%),中度抑郁8例(28.6%),重度抑郁5例(17.8%);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7.4±2.4)分,梗死后两周评分为(5.6±1.8)分;非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6.1±1.7)分,梗死后2周评分为(3.4±1.2)分。PCID患者入院时及梗死后2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PCID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4.5±1.8)g/L、(6.9±2.3)g/L,非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6.8±2.1)g/L、(7.1±1.9)g/L,PCID患者脑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高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第2天,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非PCID患者(P<0.01),但梗死后两周,PCID患者和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D患者脑梗死后第2天血清谷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后第两周HDRS评分呈负相关(r=-0.3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是PCID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可信区间为0.139~0.811;P<0.05)。结论 PCID的发生可能与卒中患者血清谷氨酸水 余学婕 徐鸿 周春秀关键词:谷氨酸 脑梗死 抑郁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炎性反应与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李登星 梁柯 黄志志 李绍发 谭芊芊 黄桂忠 杨军克 黄承乐 徐鸿 余学婕 班邓荣 罗桥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1.项目来源: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项目(编号:百科计20130137)。
2.项目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每年中国新增加脑血管疾病约150~200万人。随着血管内技...关键词: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药物治疗 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提高对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认知以促进其早治疗。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进入我院接受结核性脑膜炎疾病治疗的58例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治疗资料,探讨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疾病的诊断。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结核中毒症状、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脑脊液改变不典型患者的化验结果不能完全符合典型性患者的特征;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后阳性率为29.3%,经过头颅MRI检查阳性率为58.6%(P<0.05)。结论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脑脊液检查结果不具典型性,由此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而头颅MRI检查具有较高的阳性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鸿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头颅MRI检查 滇黔桂三省交界区脑囊虫病采用大剂量吡喹酮抗囊虫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对滇黔桂三省交界区55例脑囊虫病患者(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吡喹酮抗囊虫治疗,对同时期5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吡喹酮抗囊虫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84.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吡喹酮抗囊虫治疗能够提高对脑囊虫病的治疗有效率,且用药方案不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徐鸿关键词:脑囊虫病 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NIH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两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患者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AMD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患者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患者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黄炫霖 李文 秦蕙 余学婕 徐鸿关键词:高压氧 脑卒中后抑郁 疗效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