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应激
  • 1篇应激障碍
  • 1篇孕妇
  • 1篇孕妇孕期
  • 1篇孕期
  • 1篇症状
  • 1篇知识
  • 1篇住院
  • 1篇住院患者
  • 1篇外伤
  • 1篇吸烟
  • 1篇吸烟现状
  • 1篇慢性病
  • 1篇被动吸烟
  • 1篇KAP调查
  • 1篇成年
  • 1篇成年人
  • 1篇创伤
  • 1篇创伤后
  • 1篇创伤后应激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汪蕾蕾
  • 3篇喻红辉
  • 3篇沈敏
  • 1篇梁贞贞
  • 1篇杜玉开
  • 1篇王友洁
  • 1篇韩娟
  • 1篇王智强

传媒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相关因素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两家医院外伤住院患者42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抑郁症状,采用PTSD自评量表评定(PTSD)症状。结果: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24.2%(103/426),家人关心减少(OR=2.47,95%CI:1.35~4.53)、入院时意识昏迷(OR=3.02,95%CI:1.39~6.54)、交通伤(OR=2.31,95%CI:1.31~4.05)、院内感染(OR=3.38,95%CI:1.31~8.74)、焦虑(OR=4.31,95%CI:1.11~16.74)、噩梦(OR=25.34,95%CI:5.30~121.31)、有些担心/很担心/非常担心死亡(OR=3.89/3.61/2.43,95%CI:1.59~9.53/1.32~9.92/0.86~6.84)和抑郁症状(OR=7.24,95%CI:3.38~15.49)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人关心减少、入院时意识昏迷、交通伤、院内感染、焦虑、噩梦、担心死亡和出现抑郁症状的外伤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PTSD。
常雪凝喻红辉汪蕾蕾沈敏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孕妇孕期被动吸烟现状及KAP调查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分析孕妇孕期被动吸烟情况及有关被动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方法 以湖北省武汉市3所医院住院分娩和产前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问卷调查孕妇一般特征、被动吸烟状况及有关被动吸烟的KAP信息。结果 共调查孕妇806人,孕期被动吸烟率为34.9%,无烟家庭共计210户(21.2%);被动吸烟的知识平均得分为(8.75±3.46)分,暴露组得分(8.35±3.57)分低于非暴露组(8.96±3.3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21);吸烟态度方面,70%的孕妇反对丈夫抽烟,80%认为公共场所应该禁烟;对待丈夫吸烟采取的行为方式均以劝阻为主,对待其他场所其他吸烟者采取的行为以回避为主,主动劝阻较少,不同场所的回避率为42.0%-73.0%。结论 武汉市孕妇被动吸烟率较高,孕妇有关被动吸烟的知识掌握不足,可能使其无法真正采取有效行为避免被动吸烟。
汪蕾蕾梁贞贞喻红辉沈敏
关键词:被动吸烟孕妇知识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慢性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18.59岁成年人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流行特征,探讨与成年后慢性病发病的相关性,为慢性病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湖北省麻城市龙池、南湖和鼓楼3个街道随机整群抽取18~59岁成年人,回顾性调查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的慢性病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结果共调查1767名18—59岁成年人,其中1501份问卷有效。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6.32±10.20)岁和(35.72±9.08)岁。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率为66.22%,包括情感忽视(26.65%)、身体虐待(21.52%)、父母分居腐异(21.45%)、受到欺负(3.33%)、家庭物质滥用(1.53%)等。儿童期不良经历可增加成年后的慢性病发病风险,随着儿童期不良经历评分的增加,慢性病发病风险有增加趋势(Z=-5.9021,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物质滥用(OR=2.82,95%C1:1.16~6.80)、受到欺负(OR=2.59,95%CI:1.39~4.80)、躯体虐待(0R=1.93,95%CI:1.41~2.64)和父母分居/离异(OR=1.51,95%CI:1.09—2.09)增加成年后慢性病发病风险。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可增加成年后慢性病发病风险,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应从儿童期开始。
聂珺妍喻红辉王智强汪蕾蕾韩娟王友洁杜玉开沈敏
关键词:慢性病成年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