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骨科医疗图像三维重建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科医疗图像三维重建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参数校准、升维点云特征匹配、三维模型构建和骨科图像三维重建。本发明涉及骨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骨科医疗图像三维重建方法和系统,本...
- 张权齐娟李广田融袁建军刘岩 任志帅
- 骨质疏松与精神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2024年
-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精神疾病(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躯体和精神系统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服务影响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与精神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双向联系并相互影响。已有证据证明现在包括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与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作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与神经精神疾病并存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双向联系。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与精神疾病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文献复习并做一综述总结。
- 张东亮李玉乔杨厚志李广田孟强孙天威
- 关键词: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
- 腰椎矢状位平衡对老年小关节综合征腰痛患者小关节腔内药物注射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位平衡对老年小关节综合征(FS)腰痛患者小关节腔内注射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小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的97例老年FS腰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根据4周时VAS缓解率确定治疗效果并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椎矢状位平衡分型参考Roussouly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4周,97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66例(有效组),无效31例(无效组)。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同期有效组VA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BMI、病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Fujiwara分级、病变节段、Roussouly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平衡其他因素后,年龄、Fujiwara分级、病变节段、Roussouly分型仍然是影响疗效的风险因素(P均<0.05)。结论脊柱矢状位平衡是影响FS腰痛患者小关节腔内药物注射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 张权田融夏刚徐天同刘岩任志帅李广袁建军
- 关键词:小关节综合征药物注射
- 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目前,主要通过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式来减轻脊柱转移肿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但每种治疗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放射科、肿瘤科和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合作,根据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 袁建军刘岩李广张权任志帅田融
- 关键词:脊柱转移性肿瘤手术治疗微创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 老年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保守健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防再次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71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两组,对照组(32例)仅接受常规口服碳酸钙D片治疗;观察组(39例)接受碳酸钙D片+骨化三醇胶囊+阿仑膦酸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DI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功能障碍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骨密度值、VAS评分、OD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骨密度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对比为0.4±1.3 vs-0.2±1.0(t=1.785,P=0.023);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改善,但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3.4±1.3 vs-2.9±1.7;t=-0.042,P=-0.742);观察组ODI差值为(-40.3±12.7)分,对照组差值为(-14.2±13.8)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01)。对照组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5.6%(5/32),观察组发生率仅为2.6%(1/39);观察组中6例患者口服健骨药物后出现上腹痛,恶心消化道症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联合应用钙片、骨化三醇和阿仑膦酸健骨治疗有助于增加患者骨密度,坚持健骨治疗,对预防椎体再次骨折效果明显。
- 张彦彦于慧春李广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
- 失眠、高敏C反应蛋白与腰痛和下肢疼痛共病之间关系的双向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失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慢性腰痛(LBP)和下肢疼痛共病之间关系的双向研究。方法选择该科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60~85岁老年人289例进行研究,观察失眠、hs-CRP、慢性LBP、下肢疼痛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LBP患者和非慢性LBP人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病、hs-CRP、失眠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下肢疼痛和非慢性下肢疼痛人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力活动、hs-CRP、失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LBP合并下肢疼痛和非慢性LBP合并下肢疼痛人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hs-CRP和失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和非失眠人群年龄、教育程度、体力活动、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hs-CRP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混杂变量影响后,失眠是影响慢性LBP的风险因素(P<0.05),不是影响慢性下肢痛和慢性LBP合并下肢痛的风险因素(P>0.05),hs-CRP不是影响慢性LBP、慢性下肢痛、慢性LBP合并下肢痛、失眠的风险因素(P>0.05);慢性LBP、慢性下肢痛不是影响失眠的风险因素(P>0.05),慢性LBP合并下肢痛是失眠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失眠和慢性腰痛和下肢疼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双向相关,但失眠可增加慢性LBP的风险,同时患有LBP和下肢疼痛的患者存在失眠风险,hs-CRP对失眠、慢性腰痛和下肢疼痛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 张权田融刘岩任志帅李广袁建军
- 关键词:慢性腰痛下肢疼痛失眠高敏C反应蛋白
- 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41例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因双侧LFS行经腰椎后路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的41例患者,手术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的前高、后高及腰1(L1)~骶1(S1)角,计算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椎间隙前高、后高及L1~S1角的变化。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2±2.4)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降低,椎间盘前、后高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L1~S1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LFS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罗干孙天威李广田融徐天同申庆丰
- 关键词:腰椎椎间孔狭窄
-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是当前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的新发展方向,当前常用技术包括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微创椎弓根椎体截骨术(MIS-PSO)、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微创前柱松解重建技术(MISACR)、微创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MIS-ALIF)、环状微创技术(CMIS),均存在一定优劣势。基于此,总结上述手术方式用于ADS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具体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临床制定有效手术方案提供依据,仅供参考。
- 袁建军刘岩张权任志帅李广田融
- 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分别应用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试验组,34例)和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操作时间短[(7.41±2.04)min vs.(10.33±3.11)min]、术中透视次数少[0次vs.(4.23±1.45)次]、术中失血量少[(126.03±25.69)ml vs.(182.67±34.13)ml]、膝关节功能恢复快、远端锁定成功率高(100%vs.83.3%)(P均<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仿[(15.8±2.1)周vs.(16.1±2.2)周](P>0.05)。结论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远端锁定操作简单,术中失血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 李广罗干孙天威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磁力导航
-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
- 袁建军李广张权任志帅刘岩田融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