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路

作品数:2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周细胞
  • 1篇血管周细胞瘤
  • 1篇预后
  • 1篇置管
  • 1篇置管治疗
  • 1篇中等量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肿瘤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肿瘤
  • 1篇周细胞
  • 1篇吸引术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纤维瘤
  • 1篇颅内

机构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2篇张金男
  • 2篇王路
  • 2篇郝铮
  • 1篇陈卓
  • 1篇赵丛海
  • 1篇李东原
  • 1篇刘伟明
  • 1篇房晓萱
  • 1篇金星一
  • 1篇刘楠
  • 1篇刘卫利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和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重新评估,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表现。MRI上病灶多表现为不均匀的混杂信号,12例呈分叶状外观,11例出现坏死、囊变以及不均匀的强化。15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8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随访时间为2—6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15例患者中,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获随访10例,其中7例全切除患者病情无进展;3例未获全切除的患者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1例未见临床进展。结论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上病灶呈分叶状外观,囊变、坏死以及不均匀强化为其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全切除肿瘤为影响SFT/HP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是否行辅助放疗应根据肿瘤病理学分级和手术切除程度谨慎选择。
王路金星一郝铮刘卫利张金男房晓萱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预后
立体定向与简易定位颅内置管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仪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和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2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中等量HICH的合理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因HICH急诊入本院行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患者43例,依照患者家属意愿,采用立体定向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0例(立体定向组),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3例(简易定位组),均为中等出血量(30~70mL)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和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管在血肿腔内的长度、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与简易定位组比较,立体定向组患者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和术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等量HICH患者,立体定向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临床效果确切。及早清除颅内血肿可能更有利于改善患者HICH远期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郝铮刘楠王路李东原赵丛海刘伟明陈卓张金男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吸引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