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彦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疗效
  • 3篇核心稳定性训...
  • 2篇腰椎功能
  • 2篇疼痛
  • 2篇疗效观察
  • 2篇绝经后骨质疏...
  • 2篇绝经后骨质疏...
  • 2篇康复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症
  • 2篇背痛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腰背
  • 1篇腰背痛
  • 1篇腰背痛患者

机构

  • 6篇烟台市烟台山...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作者

  • 6篇李宏彦
  • 1篇宋俊
  • 1篇曲高伟
  • 1篇王承海
  • 1篇魏伟
  • 1篇李鹏

传媒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宏彦宋俊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疼痛腰椎功能
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宏彦姜传强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分阶段康复腰椎功能
右美托咪定通过miR-483-3p/CTNNB1轴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血管生成
2022年
目的确定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烟台山医院收治的27例PMOP患者作为PMOP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Normal组。筛选PMOP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在临床上通过qRT-PCR试验检测miR-483-3p、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CTNNB1)在PMOP患者血清样本中的表达。体外实验中,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成骨细胞,Dex处理BMSCs且干预BMSCs中miR-483-3p、CTNNB1的表达,检测成骨相关指标(RUNX2、OCN、OPN)的表达水平。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和BMSCs共培养后,借助血管生成实验检测BMSCs的血管生成能力。结果相对于Normal组(1±0.46)(1.03±0.44),PMOP患者血清中miR-483-3p表达(3.23±1.61)升高(t=5.99,P<0.001),CTNNB1表达(0.50±0.27)被抑制(t=5.14,P<0.001)。miR-483-3p对PMOP有良好的诊断作用(AUC=0.86,P<0.001)。Dex治疗后,BMSCs中miR-483-3p水平下降,CTNNB1水平增加(均P<0.05)。Dex可促进RUNX2、OCN、OPN的表达及血管生成数量,但该作用被过表达miR-483-3p部分逆转(均P<0.05)。CTNNB1被证实为miR-483-3p的一个靶基因,过表达miR-483-3p对Dex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被CTNNB1过表达部分逆转(均P<0.05)。结论Dex通过抑制miR-483-3p增强PMOP中的CTNNB1水平,进而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抑制PMOP进展。
吕春宇陈强李宏彦王承海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管生成
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21年
据报道,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9.4%,患者表现为腰部疼痛、腰椎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复杂,其诊断、治疗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早期介入物理干预已形成共识。目前有大量研究指出,采用手法、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背痛患者疗效显著,但鲜见采用手法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发现康复疗效满意。
李宏彦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腰部疼痛腰椎小关节康复疗效早期介入慢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_(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_(1-4)腰椎BMD[(758.24±33.58)mg/cm^(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海波魏伟曲高伟李鹏李宏彦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核心稳定性训练腰背痛
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程变化趋势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程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为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后1d组、脊髓损伤后3d组、脊髓损伤后7d组、脊髓损伤后14d组、脊髓损伤后28d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的方法观察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成分PI3K、Akt、p-Akt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程变化趋势。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13K的分布较少;脊髓损伤后1d组PI3K的表达量最高,随后在各组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绝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Akt的分布较少;脊髓损伤后1d组Akt的表达量最高,随后在各组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绝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1d组脊髓组织中P13K和p-Akt/Akt的表达量最高,随后在各组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绝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PI3K、Akt、p-Akt在脊髓损伤后均出现急剧增加,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其可能机制与细胞凋亡有关。
李宏彦
关键词:脊髓损伤PI3KAK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