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爱冬

作品数:25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四川省科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视网膜
  • 16篇网膜
  • 13篇细胞
  • 10篇血管
  • 7篇凋亡
  • 7篇人胎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7篇胚胎
  • 5篇细胞凋亡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细胞
  • 4篇增殖
  • 4篇胎儿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组化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3篇血管发育
  • 3篇神经元

机构

  • 22篇华西医科大学
  • 7篇川北医学院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华西医科附一...

作者

  • 25篇李爱冬
  • 23篇羊惠君
  • 9篇王凡
  • 8篇韦纯义
  • 5篇李瑞祥
  • 3篇康健
  • 2篇康健
  • 2篇周德明
  • 1篇庞燕
  • 1篇羊惠群
  • 1篇张本斯
  • 1篇王修杰

传媒

  • 8篇中华眼底病杂...
  • 6篇四川解剖学杂...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川北医学院学...
  • 3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3篇2001
  • 3篇2000
  • 9篇1999
  • 6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20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周期阻滞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研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变化。 方法 四氧嘧啶(alloxan)诱导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免疫组化光镜和电镜、Westernblotting法观察 1~ 2 0周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壁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免疫光镜和电镜观察到 8~ 2 0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呈cyclinD1、cyclinD3、cyclinB1、p2 1和p2 7免疫阳性反应 ,偶见内皮细胞呈cyclinE免疫阳性反应。同时可见内皮细胞细胞质减少、细胞变薄、腔面泡状结构和微绒毛增多。而此阶段周细胞和视网膜内其它类型细胞未见有超微结构变化并为免疫阴性反应。考马斯亮蓝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亦证实视网膜内有cyclinD1、cyclinB1、p2 1和p2 7蛋白的表达。 结论 高糖导致 8~ 2 0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并阻滞于G1/S限制点 ,而周细胞没有出现相应的变化 ,本研究也提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拮抗高糖损伤、自我稳定的分子机制。
李爱冬羊惠君韦纯义王凡康健庞燕
关键词:细胞周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细胞
高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观察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方法 用高糖 (10、2 0、30、40、5 0mmol/L)作用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 ,HUVEC) ,第 2、4、6、8、10、12、14d ,用氚 标记脱氧胸苷 (tritium labelledthymidinedeoxyribose ,3H TdR)掺入法测定每分钟计数 (countsperminute ,cpm)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及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 高糖作用下 ,HUVECcpm值和增殖指数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随作用浓度增加、时间延长更为明显。各高糖组G1期细胞百分率升高 ,S期百分率降低 (P <0 .0 5 )。 结论 高糖使培养的HUVEC凋亡加速 ,同时抑制了细胞增殖。细胞可能被阻滞在G1/S转变期。
庞燕羊惠君韦纯义王凡李爱冬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凋亡
c-Myc c-Fos c-Jun c-H-Ras在糖尿病早期大鼠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表达被引量:1
1999年
为了解c-Myc、c-Fos、c-Jun、c-H-Ras是否参与7~140d糠尿病早期大鼠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两次转换率加速过程,我们设计了本实验。雄性Wistar大鼠60只,四氧嘧啶(aloxan)尾静脉注射(50mg/kg)造糖尿病模型;石蜡包埋肾切片经c-Myc、c-Fos、c-Jun、c-H-Ras免疫组化染色。在7~30d、70~140dc-Myc、c-Fos、c-Jun、c-H-Ras分别在近端小管、髓襻、远端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表达。c-Myc、c-Fos、c-Jun在糖尿病早期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表达呈现延迟性、持续性、区域性和时间性。c-Myc、c-Fos、c-Jun、c-H-Ras可能参与调控糖尿病早期肾小管。
康健羊惠君李爱冬
关键词:糖尿病肾小管集合管
人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研究—TUNEL法
1997年
人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研究—TUNEL法李爱冬羊惠君韦纯义*(华西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附一院眼科)为研究人胎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与增殖、分化的关系,调节凋亡和增殖的因素,验证TUNEL法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本文收集了8—38周胎儿视网膜27例、成人视网膜...
李爱冬羊惠君韦纯义
关键词:神经元凋亡神经上皮细胞人视网膜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IGF-Ⅰ、TGFβ、Fas-L表达与卵泡闭锁发生的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为研究IGF-Ⅰ,TGFβ和Fas-L在维持卵泡颗粒细胞存活和介导颗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卵泡闭锁的局部分子机理,将SD大鼠卵巢石蜡切片,用TUNEL法和PCNA免疫组化法区别闭锁和生长卵泡,用免疫组化法标记这三种因子以及它们的膜受体在卵泡内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腔和有腔生长卵泡内大多数颗粒细胞为PCNA阳性;早期有腔闭锁卵泡有5个以上颗粒细胞被TUNEL法标记,部分颗粒细胞为PCNA阳性;晚期有腔闭锁卵泡剩余颗粒细胞多数被TUNEL法所标记,但为PCNA阴性。有腔生长卵泡颗粒细胞IGF-Ⅰ、IGF-IR、TGFβ、TGFβR、Fas、Fas-L均为阳性。早晚期有腔闭锁卵泡的颗粒细胞为Fas、TGFβ和TGFβR阳性。结果提示:TUNEL法和PCNA免疫组化联合运用有利于区分闭锁卵泡和生长卵泡。IGF-Ⅰ仅对有腔生长卵泡颗粒细胞有促进增殖和维持存活的作用,其表达的下降和消失为有腔卵泡闭锁的重要诱因。TGFβ、Fas-L和Fas可能介导有腔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参与闭锁过程,但在有IGF-Ⅰ存在的条件下。
李爱冬羊惠君王凡韦纯义韦纯义
关键词:颗粒细胞细胞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胎儿肝、肾等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 LikeGrowth Factor,IGFs)对胎儿组织增殖和分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16至 2 4周胎龄肝、肾、肾上腺、脾、胸腺等组织 IGF- 阳性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 :在胎儿期内 ,以上器官中均有 IGF- I阳性细胞存在 ,不同个体和器官其阳性细胞的数量、反应强弱和表达情况有差异。结果提示 ,在人胎发育过程中 ,这些器官组织均能表达 IGF- ,对其增殖分化起着自分泌和旁分泌的作用。
王凡羊惠君李瑞祥李爱冬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免疫组化胎儿
1~16 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生特性的观察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 观察1~16 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vesselendothelialcells,RVECs)凋亡、增生特性的变化及p53 和bcl2的表达,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 方法 用四氧嘧啶造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视网膜血管行碳素墨水灌注,作视网膜铺片和切片、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翻译法(TdTm ediated dUTPm ick end labelling m ethod,TUNEL法)和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vidinbiotinperaxidase com plex,ABC)染色,光镜观察。 结果 1~16周糖尿病大鼠RVECs未见凋亡。与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相比,血管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变化。第10~16周糖尿病大鼠RVECs呈增生细胞核抗原、5溴2脱氧核苷尿嘧啶、p53 和bcl2免疫反应阳性,但未见内皮细胞堆积和新生血管形成征象。对照组大鼠RVECs为阴性反应。 结论 1~16周糖尿病大鼠RVECs尚未发生凋亡和增生,但10周时已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p53和bcl2的表达可能对稳?
李爱冬羊惠君韦纯义康健王凡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学血管内皮
P53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特性的变化
1999年
李爱冬韦纯义
关键词:糖尿病P53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殖
人胎视网膜内调节血管形成因素的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目的:研究人胎视网膜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星形胶质细胞对血管两种发生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13~40周胎儿视网膜86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呈Fn免疫阳性反应,梭形细胞前方的基质中有Fn免疫反应物沉积,血管内皮细胞、节细胞和视锥细胞呈b-FGF阳性反应,后两种细胞的出现先于邻近区域血管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紧密伴随梭形细胞向锯齿缘迁移,其突起包裹两种方式发生的血管。结论:Fn、b-FGF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三种因素对血管发生的两种方式均有促进作用。
李爱冬羊惠君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血管生成因子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发育及与血管前体细胞的关系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研究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发育及与血管前体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134例发育各期胎儿视网膜和4例成人视网膜,石蜡包埋切片和整装铺片,四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三种:①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双极形星形胶质细胞,于13周经视盘进入视网膜,与跟随其后的纤连蛋白(Fn)(+)的血管前体细胞接触并相伴向锯齿缘迁移。足月后和成人此类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位于节细胞层,突起包裹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中的血管及神经纤维束。②S-100(-)/GFAP(+)双极形星形胶质细胞和③星状星形胶质细胞。后两类细胞晚于血管前体细胞进入视网膜,与后者无伴行关系。足月后和成人,细胞体分布于节细胞层,突起包裹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内、外缘的血管。结论:人视网膜内存在形态学和免疫学特点不同的三种星形胶质细胞。其中 S-100(+)/GFAP(+)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血管发生。
李爱冬羊惠君王凡韦纯义康建
关键词: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发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