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2篇头颈
  • 2篇头颈部
  • 2篇颈部
  • 2篇成像
  • 1篇调节方式
  • 1篇动脉
  • 1篇断层显像
  • 1篇多排探测器
  • 1篇血管成像检查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技术
  • 1篇影像
  • 1篇影像技术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造影术

机构

  • 5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5篇陈卫平
  • 3篇彭俊玲
  • 2篇杨鸿
  • 1篇布桂林
  • 1篇杨文
  • 1篇梁经亚
  • 1篇彭湘晖
  • 1篇曹林德
  • 1篇宾精文

传媒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中两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自动毫安调节方式和常规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方法收集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自动毫安调节组与常规剂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分别为(4.31±0.92)分和(4.22±0.68)分;成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与常规剂量的CT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能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又大幅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应该作为头颈部CTA首选方式。
陈卫平彭俊玲
关键词:头颈部图像质量
影像学诊断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国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临床检查以妇科检查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较为实用,准确率较高。因此,宫颈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B型超声、CT及MRI影像检查在宫颈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评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宫颈癌中的诊断及分期予以综述。
陈卫平宾精文杨鸿布桂林
关键词:弥散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的可行性分析与剂量优化
2013年
小儿气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危害严重。由于CT检查的广泛应用,对小儿气道异物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放射辐射的损害已引起国内外放射学家的高度关注。目前,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CT设备的快速更新换代,64排CT及双源CT的使用,多排探测器对X线充分吸收利用,使CT成像质量不断提高。
梁经亚彭俊玲陈卫平
关键词:气道异物小儿医学影像技术64排CT多排探测器
128层CT自动毫安调节方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辐射剂量的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估常规扫描方式及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 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评分分别为4.31±0.92及4.22±0.68,P>0.05,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的CT 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可以在保证图像诊断要求的同时达到均衡控制X线剂量的目的,应该作为头颈部CTA的首选方式。
陈卫平彭俊玲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术
急性颅高压脑死亡的CTA影像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急性颅高压通常由重度脑损伤及大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引起,在临床上易诱发脑疝及脑干受压而致脑死亡.颅内压监护虽可直接测定颅内压但属有创性检查,且引起颅内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高达7.7%[1],在临床上作为常规监护有诸多不便.CT平扫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原发病灶及其颅内继发改变,但无法反映血流灌注情况.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我院8例急性颅高压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其特性及共性,旨在提高对高颅压的CTA影像认识.
杨鸿曹林德陈卫平彭湘晖杨文
关键词:急性颅高压脑死亡CT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