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庆

作品数:30 被引量:43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黄土高原
  • 6篇树干
  • 6篇丘陵区
  • 6篇辽东栎
  • 6篇黄土丘陵
  • 6篇黄土丘陵区
  • 5篇树干液流
  • 5篇人工林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碳储量
  • 4篇流域
  • 4篇刺槐
  • 3篇植被
  • 3篇植物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壤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遥感
  • 2篇造林

机构

  • 2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甘肃省治沙研...
  • 2篇菏泽学院
  • 2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鸟取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西安植物园

作者

  • 30篇李国庆
  • 22篇杜盛
  • 7篇关晋宏
  • 5篇何秋月
  • 4篇闫美杰
  • 3篇张建国
  • 3篇孙美美
  • 3篇吴春荣
  • 3篇程然然
  • 2篇刘长成
  • 2篇张晓芹
  • 2篇邓磊
  • 2篇岳军伟
  • 2篇程积民
  • 2篇郭柯
  • 2篇刘玉国
  • 2篇黄菁华
  • 1篇匡廷云
  • 1篇王国梁
  • 1篇韩新辉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Acta B...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自然资源遥感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2
  • 1篇199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及水文作用被引量:36
2011年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类型的4种小生境中进行枯落物储量和持水能力调查,研究枯落物持水过程和不同厚度(2,4,6,10cm4个梯度)枯落物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变化在2.7~13.7cm,枯落物总储量在4.9~9.1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1.608~3.445kg·kg-1,其排序为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为V=at-b;有枯落物覆盖的土壤蒸发速率远远小于无枯落物覆盖土壤,并随着枯落物厚度递增而递减。5种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土壤蒸发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较强,其次为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较弱。
刘玉国刘长成李国庆魏雅芬刘永刚郭柯
关键词:小生境枯落物储量持水能力
黄土高原西部3个降水量梯度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碳库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碳素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了解其固碳特征对研究地区之间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油松人工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典型的退耕还林树种,研究其固碳特征有利于综合分析评价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了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因降水量不同引起的差异,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3个典型栽培区域的近成熟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群落内各组成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库特征。乔木层生物量的估算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灌木、草本、凋落物采用样方收获法,土壤碳库依据土壤剖面(1 m)和土钻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结果表明:在兰州官蘑滩地区(372 mm)、太子山(519 mm)和小陇山(632 mm)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9.08±2.86)t/hm^2、(73.90±9.36)t/hm^2和(82.55±7.36)t/hm^2。小陇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和生物量碳密度与兰州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仅在表层土壤(0—10 cm)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总碳密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可能成为影响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固存的关键因素。
孙美美关晋宏吴春荣岳军伟李国庆杜盛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降水量黄土高原西部
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研究——以陕西省延安麻塔流域为例被引量:15
2020年
景观破碎化的过程将伴随着景观的功能衰退,因此对景观破碎化的研究对于及时监控生态安全与土地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延安麻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andsat8卫星影像的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图;利用6个景观指数评估麻塔流域在斑块、景观要素、景观3个层次的景观破碎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Landsat8卫星能够准确地刻画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监督分类精确度为74%,Kappa值为0.68;麻塔流域土地利用可以分成6个类型:森林、灌木、草地、果园、农田和其他(道路和房屋),其中果园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据的面积最大;森林、果园和其他3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低,它们在生态防护和农业生产服务方面发挥重要的景观功能;灌木、草地和农田的景观破碎化严重,它们在生态防护和农业生产方面的景观功能已经被削弱;将灌木、草地和农田的小斑块改造成相邻大斑块的土地类型将提高麻塔流域景观整体化水平,有利于麻塔流域整体景观功能的提升。
李国庆黄菁华黄菁华李洁翟博超杜盛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土地利用遥感影像
黄土丘陵区辽东栎群落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树干液流动态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DP),于2011年5月对黄土丘陵区延安市南郊公路山辽东栎群落优势种(辽东栎)和3个伴生种(山杏、细裂槭、桃叶卫矛)树干液流进行连续测定,并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动态,比较分析辽东栎、山杏、细裂槭、桃叶卫矛的树干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山杏、细裂槭和桃叶卫矛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动态特征总体上反映了气象环境因子变化的昼夜规律性,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但辽东栎与山杏、细裂槭、桃叶卫矛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辽东栎液流启动时间较早,通常在5:00左右,而山杏、细裂槭和桃叶卫矛液流启动时间均晚于辽东栎一个小时以上。辽东栎液流达到峰值的时间也较其它树种早,通常出现在9:00前后;细裂槭、桃叶卫矛和山杏液流通量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在10:00、11:00和13:00前后。细裂槭和桃叶卫矛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曲线峰值较窄。除此之外,土壤水分状况对伴生种的影响程度要比优势种的大。相关分析表明,树干液流通量密度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优势种与伴生种的液流动态差异可能与树木本身特性以及群落对光能的限制性再分配有关。
刘潇潇何秋月何秋月闫美杰李国庆王仕稳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树干液流辽东栎伴生种
延安麻塔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率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定量刻画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率对区域水土保持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者多采用土壤保持量指标来衡量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然而该指标强烈的受到区域潜在土壤侵蚀量影响,从而导致低估或高估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本研究在土壤保持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壤侵蚀控制指数,并将该指数应用于延安麻塔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中。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控制指数比土壤保持量在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中更能有效的在流域尺度上侦测植被对潜在土壤侵蚀控制效率;(2)麻塔流域植被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土壤侵蚀控制指数(均值为0.92);(3)土壤侵蚀控制指数主要受到植被和坡度单独作用的影响,两者能够解释侵蚀控制指数84.11%的变异来源;(4)由于麻塔流域潜在土壤侵蚀量较大(114100 t·km^-2·a^-1),导致该区仍然具有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8200 t·km^-2·a^-1),因此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必须进一步加强。
李国庆温仲明温仲明
关键词:植被结构
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1
2017年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了5个调查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的C、N、P含量较其他器官稍高,其中C含量达到511.97~538.66g/kg;5个调查区中武威地区的植物干、枝、根的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地区,分别为425.0,400.58,400.55g/kg。针叶林干中C∶N在地区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器官内差异不显著;甘南和兰州地区的针叶林各器官间C∶N差异显著;针叶林干和根中N∶P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兰州和武威地区各器官间N∶P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个调查区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上层土壤(0—30cm),而较深层次土壤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针叶林干中C、N、P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针叶林叶中仅N与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20cm)中C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孙美美关晋宏岳军伟李国庆杜盛
关键词: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
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环境解释
2023年
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一直是宏观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关键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了解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黄土高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数据,结合气候、生境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探讨黄土高原种子植物丰富度格局及其主要环境解释。结果显示,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多样性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山地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更高。最优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降水因子、海拔范围、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和人类足迹是决定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气候、生境异质性和人为干扰能够解释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密度和丰富度52.0%~53.4%的变异,其中,气候和生境异质性的相对贡献远大于人类干扰的相对贡献。黄土高原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在水热条件良好且人为干扰较少的山地,将有利于保护种子植物多样性。
安克丽李育榕熊东阳刘冠李国庆
关键词:种子植物生境异质性自然保护区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辽东栎树干液流特征对边材面积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被引量:23
2018年
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胸径辽东栎进行树干液流测定,并对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降水量、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胸径辽东栎的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栎液流日变化特征总体上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呈相同趋势,但液流峰值出现时间早于两个气象环境因子的峰值时间.同一树木个体在土壤水分条件较高时期的树干液流通量高于土壤水分较低时期.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大径级样本液流通量显著高于小径级样本.采用指数饱和曲线函数对液流通量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以及两因子的综合指标进行拟合,效果良好,可以反映液流通量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不同胸径辽东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拟合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差异表明,在土壤水分较高时段,液流通量可快速上升至饱和值;在土壤水分较低时段,液流通量上升缓慢.小径级样本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反应更加剧烈.单位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日液流通量值(日液流通量与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比值)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比值与边材面积呈线性相关,且小径级样本的斜率高于大径级样本,说明小径级样本对土壤水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段,大径级样本较厚的导水组织对土壤水分供应不足起到了缓冲作用.
吕金林何秋月何秋月闫美杰李国庆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辽东栎液流通量土壤水分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黄土高原林草界线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定量刻画黄土高原林草界线,利用该区残存林草数据与13个气候因子建立了林草界线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模拟林草分布的正确率为89.7%,水分相关指标是控制林草分界线的主导因子,热量相关指标起次要作用。林草分界线主要位于天水—平凉—西峰—延安—离石—太原—阳泉一线,年降雨量均值为517mm,最干旱月份的降雨量均值为3mm,年温差均值为为38.0℃。获取的林草界线随机森林模型可以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林草界线迁移的预测,获取的相关信息为黄土高原该区林草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策略提供参考。
李国庆张晓芹张晓芹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物种分布模型理论研究进展被引量:138
2013年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李国庆刘长成刘玉国杨军张新时郭柯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位理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