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出生体重
  • 2篇低出生体重儿
  • 2篇中心静脉
  • 2篇静脉
  • 2篇极低出生体重
  • 2篇极低出生体重...
  • 2篇出生体重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插入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新生儿
  • 1篇置管
  • 1篇受性
  • 1篇头端
  • 1篇腔内
  • 1篇中心静脉置管
  • 1篇外周
  • 1篇胃液
  • 1篇胃液PH值
  • 1篇喂养不耐受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3篇何丽兰
  • 3篇徐燕芳
  • 3篇吴文理
  • 2篇林娜
  • 1篇陈佩仪
  • 1篇李倩玲
  • 1篇李延飞
  • 1篇邓敏娉
  • 1篇何金爱
  • 1篇陈伟菊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3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与胃液pH值的观察与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胃液pH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住院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诊断标准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Feeding tolerance,FT组)与不耐受组(Feeding intolerance,FI组),对两组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及母体身体状况、管饲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胃肠营养喂养耐受情况(奶量、喂养容量、胃液pH值、胃残留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T组的胃液pH值为2~5,FI组胃液pH值为3~7。极低出生体重儿胃酸酸度较正常新生儿低(P=0.00),FI组比FT组胃液pH值高,均数分别是3.05和4.98。结论喂养不耐受组较耐受组胃液pH值水平增高,极低出生体重儿胃酸度较正常新生儿低,不耐受组胃酸度较耐受组低。
何丽兰陈伟菊徐燕芳侯娅妮李延飞邓敏娉吴文理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胃液PH值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头端定位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5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提高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2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8例应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定位技术后结合X光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置管后行X片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同时,计算观察组P波在QRS波不同高度情况下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波在QRS波50%~70%高度时,导管尖端到位率为100%,敏感度及特异度都为100%。结论 :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PICC置管到位率高,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异性P波在QRS波幅50%~70%高度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此方法能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无放射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推广。
吴文理陈佩仪宋燕伶徐燕芳何丽兰林娜
关键词:新生儿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拔管困难的护理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总结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拔管困难的护理经验。方法充分评估分析拔管困难原因,经过PICC门诊专科护士会诊指导,给予硫酸镁湿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局部外涂、赛肤润外喷,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等积极治疗及护理。结果7d后患儿左腋下肿物消散,顺利拔除PICC。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拔管困难需要充分评估,多学科合作及专科会诊,给予针对性个性化护理能安全顺利拔管,值得临床借鉴。
林娜徐燕芳何金爱何丽兰李倩玲吴文理宋燕伶
关键词: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困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