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弦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子宫
  • 5篇不孕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内膜
  • 4篇宫内
  • 4篇宫内膜
  • 3篇序贯法
  • 3篇薄型子宫内膜
  • 2篇活血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补肾
  • 2篇补肾活血
  • 1篇丹参
  • 1篇丹参注射液
  • 1篇丁胺
  • 1篇丁胺卡那
  • 1篇动脉血流
  • 1篇序贯
  • 1篇序贯联合

机构

  • 10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陈弦
  • 9篇潘丽贞
  • 8篇王英

传媒

  • 3篇中医药导报
  • 2篇中国中医药科...
  • 2篇新中医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瘀消癥方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GnRH-a治疗后窗口期应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化瘀消癥方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Gn RH-a治疗后窗口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Gn RH-a治疗后窗口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尿促卵泡素+绒促性素+来曲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瘀消癥方。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子宫体积、内膜厚度、PI、RI、PSV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为60.00%(18/30),高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Gn RH-a治疗后窗口期联合化瘀消癥方可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增加内膜厚度,提高宫内自然妊娠率。
潘丽贞王英陈弦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不孕子宫动脉血流
基于“杂合以治”理论探讨中药补肾活血序贯联合盆底刺激及熏蒸在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不孕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薄型子宫内膜是指子宫内膜厚度低于能够获得妊娠的阈厚度[1],即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子宫内膜厚度<7 mm;其中经过大剂量(8 mg)的雌激素补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仍<7 mm者,称为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2]。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手术操作、宫腔感染、子宫内膜血供不足、药物性损伤以及特发型,临床处理上非常棘手[3]。前期研究发现,补肾活血序贯法联合雌激素及盆底电刺激治疗可提升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血流,提高妊娠率[4-5]。
王英潘丽贞钟文亮陈弦
关键词:薄型子宫内膜宫腔感染序贯法不孕
283例多病因难治性不孕的病因规律分析
2024年
目的:采用关联分析法对多病因难治性不孕(简称多因难治性不孕)患者的病因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因难治性不孕患者28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Apriori算法对7种病因,包括输卵管阻塞(FTO)、宫腔粘连(IUA)、卵巢功能减退[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子宫腺肌病(AM)和薄型子宫内膜(TE)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对其中4种病因(EMT、FTO、IUA、DOR/POI)的严重程度分层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①283例患者中合并EMT(59.0%)、合并FTO(50.5%)是高频病因,分别位于第1位和第2位,明显高于其他5种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α′)。②常见病因组合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FTO合并EMT、PCOS合并EMT、AM合并FTO、DOR/POI合并EMT和AM合并EMT。③分层分析后发现,病因组合排序在前3位中,EMTⅠ~Ⅳ期均与FTO合并程度较高;低分期与PCOS合并程度高,高分期与AM及DOR/POI合并程度高。不同程度的IUA与EMT、FTO和DOR/POI合并程度均较高,其中重度IUA还与TE合并程度高。单侧和双侧FTO均与EMT、AM合并程度较高。DOR/POI与EMT、FTO和AM合并程度均较高。结论:EMT和FTO是多因难治性不孕的主要病因,各病因组合之间具有关联性,EMT不同分期组合的病因也不相同,临床诊治需具备“整体观”思路,以减少漏诊率。
陈弦潘丽贞王英钟文亮
补肾活血序贯法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内膜形态及VEGF、Vimentin、CK12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序贯法中药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内膜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组织细胞角蛋白12(cytokeratin 12,CK1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雌性SD大鼠连续灌胃羟基脲8 d复制肾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造模成功后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补佳乐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补佳乐组灌胃补佳乐0.3 mg/kg。其余3组动情期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消癥合剂;动情前期、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养膜助孕包,连续给药3个动情周期,共15 d。干预结束后,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子宫内膜VEGF、Vimentin和CK12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和血管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和血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的表达量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子宫内膜组织Vimentin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补佳乐组子宫内膜组织CK12的表达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补肾活血序贯法中药可以增加肾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组织VEGF、Vimentin、CK12蛋白表达。
潘丽贞王英钟文亮陈弦
关键词:薄型子宫内膜补佳乐VEGFVIMENTIN
输卵管积水性不孕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采用不同缝合线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研究输卵管积水性不孕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采用不同缝合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南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的153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组(78例)采用腹腔镜下改良输卵管造口聚丙烯缝合术,对照组(75例)采用腹腔镜下传统输卵管造口薇乔线缝合术。观察两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输卵管积水复发率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输卵管通畅率治疗组91.23%(52/57),对照组58.62%(34/58);输卵管积水复发率治疗组1.75%(1/57),对照组17.24%(1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宫内妊娠率及累计妊娠率治疗组为32.39%(23/71)、36.62%(26/71),对照组为26.09%(18/69)、30.43%(2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性不孕采用腹腔镜下改良输卵管造口聚丙烯缝合线可提高术后输卵管的通畅度,减少输卵管积水的复发。
潘丽贞王英陈弦
关键词:输卵管积水不孕腹腔镜缝合线
补肾活血序贯法联合雌二醇凝胶在夫精人工授精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序贯法联合雌二醇凝胶在夫精人工授精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雌二醇凝胶治疗,治疗组予消癥合剂+养膜助孕包+雌二醇凝胶治疗。观察子宫内膜类型、厚度、血流、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及妊娠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及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H、E_(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E_(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宫内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序贯法联合雌二醇凝胶可改善夫精人工授精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子宫内膜类型、厚度、子宫动脉血流及血清E_(2)水平,提高宫内妊娠率。
王英潘丽贞陈弦
关键词:薄型子宫内膜不孕肾虚血瘀
三联外治法治疗剖宫产后乳汁淤积症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乳房经络按摩、中药膏剂外敷联合氦氖激光照射对剖宫产后乳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60例剖宫产术后乳汁淤积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三联外治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乳房胀痛情况及纯母乳喂养率。结果:实验组的乳房胀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外治法对剖宫产后乳汁淤积症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推广临床。
邓赠秀赖玲陈弦吴聚文
关键词:氦氖激光照射剖宫产乳汁淤积症
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对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应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热敏灸组、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各70例。对照组术后第1月开始试孕。热敏灸组术后第10天行热敏灸治疗,每月10次,共3疗程,治疗期间可以试孕。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热敏灸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0天在阴道侧穹窿天宫穴(自创穴)注射利多卡因,加丁胺卡那、丹参注射液2 m L,治疗期间禁止同房,术后第4月开始试孕。观察3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随访至治疗后12月,3组宫内妊娠率、累计自然妊娠率、平均受孕时间分别为:对照组25.76%(17/66)、33.33%(22/66)、(4.92±1.56)月;热敏灸组32.81%(21/64)、40.63%(26/64)、(4.89±1.56)月;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46.15%(30/65)、56.92%(37/65)、(6.93±1.44)月,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对照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与对照组比较,热敏灸联合穴位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优于其余2组。3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采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可提高宫内自然妊娠率及累计自然妊娠率。
潘丽贞王英陈弦
关键词:热敏灸穴位注射丁胺卡那丹参注射液
针刺联合药膳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药膳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9月—2023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POI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药膳治疗,对照组采用芬吗通治疗。比较2组治疗3、6个月后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米勒管激素(AMH)]水平、窦卵泡计数(AFC)、子宫体积、双侧卵巢体积平均值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结果:治疗3、6个月,2组FSH、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呈降低趋势(P<0.05);2组AMH、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呈升高趋势(P<0.05);但2组相同时间点AMH(除治疗6个月外)、FSH、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AM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2组AFC、子宫体积、双侧卵巢体积平均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2组相同时间点AFC(除治疗3、6个月外)、子宫体积、双侧卵巢体积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AFC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2组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相同时间点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助巢煲治疗在改善FSH、FSH/LH、E2水平、子宫体积、双侧卵巢体积平均值、改良Kupperman评分方面与芬吗通相似;当治疗6个月后,针刺疗法联合助巢煲治疗在改善AFC及AMH方面均优于芬吗通。
陈弦潘丽贞李明秀邓赠秀
关键词:针刺药膳窦卵泡计数
不同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腧穴热敏化现象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腹腔镜术后不同r-AFS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热敏化腧穴的分布、热敏化现象表现形式及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的差异。方法:将120例经腹腔镜手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为Ⅰ期47例、Ⅱ期23例、Ⅲ期26例和Ⅳ期24例,在下腹部及腰背部穴位进行腧穴热敏化艾灸,观察不同分期的热敏化腧穴个数和频数、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结果:热敏化腧穴分布个数:Ⅰ期(5.45±1.75)个,Ⅱ期(10.88±2.97)个,Ⅲ期(15.42±2.94)个,Ⅳ期(20.04±2.8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热敏化腧穴以关元、中极、十七椎为主。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比较周围热扩散感和远处热传导感,Ⅰ期(25例、13例),Ⅱ期(15例、8例),Ⅲ期(18例、10例),Ⅳ期(17例、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Ⅰ期(10.40±2.48)d,Ⅱ期(15.17±2.27)d,Ⅲ期(21.92±3.36)d,Ⅳ期(26.17±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r-AFS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腧穴热敏化个数、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临床中对于高分期的患者需注意选取更多的腧穴,且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陈弦潘丽贞王英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腧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