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祥
-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和结肠镜对140例疑似结肠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比较分析CT仿真内镜和结肠镜在疑似结肠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消化内科的高度怀疑为结肠占位性病变的140例住院患者进行CT仿真内镜、结肠镜两项检查,以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仿真内镜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并从多方面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 CT仿真内镜对结肠占位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95.4%,85.7%,4.60%,14.3%,两者对结肠占位的诊断率分别为94.9%、9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结肠镜检查相比,CT仿真内镜无痛苦、创伤小,所用时间短、安全性及病人依从性较高。结论 CT仿真内镜是诊断结肠占位性病变准确有效的方法,临床工作工作中两者可灵活应用,互相补充。
- 何雁杨善峰李祥费维嵩吴瑞祥
- 关键词:仿真内镜结肠镜结肠占位性病变
- 探讨DR摄影图像的质量控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临床应用及质量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3月以来对我科使用直接数字摄影(DR)系统影像质量进行评测。结果在随机抽取3000例摄影中,甲级2958例(98.6%),乙级34例(1.13%),级8例(0.27%)。结论数字X线摄影系统(DR)成像质量好,临床使用广,动态范围广且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少,在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下,对医院的整体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减轻了医务人员工作强度。
- 吴瑞祥
- 关键词:DR
-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矫正骨折椎体后凸畸形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矫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后凸畸形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发生单个椎体OVCF并于我院行PKP治疗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椎体前缘高度(Ha)、中间高度(Hm)及椎体后凸角。术后24h及随访6个月复查VAS评分,椎体Ha、Hm及后凸角。对△VAS和△后凸角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与其相关的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VAS和△后凸角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椎体Ha、Hm在术前、术后和随访中逐渐上升(椎体Ha分别为63.90%±11.82%、76.88%±11.86%、76.38%±11.82%;椎体Hm分别为67.34%±12.51%、81.26%±12.52%、80.72%±12.46%),椎体后凸角、VAS逐渐下降(后凸角分别为17.84°±7.85°、12.39°±6.58°、12.41°±6.57°;VAS分别为8.27±1.44、4.45±1.91、3.26±2.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严重程度、骨水泥渗漏、术前VAS评分与△VAS存在线性关系,其拟合方程为△VAS=4.124-0.554×骨折严重程度-1.359×骨水泥渗漏+0.319×术前VAS评分(R2=0.399)。骨密度、术前后凸角与△后凸角存在线性关系,其拟合方程为△后凸角=6.236+1.375×骨密度+0.199×术前后凸角(R2=0.795)。结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OVCF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主要与骨密度有关,其拟合方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
- 俞宇贾其余程晓东王林郭万根吴瑞祥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VAS评分多元线性回归
- 基于光谱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CR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测量平衡期碘密度图中病灶及同层面主动脉或髂动脉的碘密度,计算ECV。以ECV中位数分高、低水平两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及多组间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 Wallis H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ECV预测独立影响因素的效能。结果:ECV中位数为32.0%,高ECV组46例、低ECV组51例。两组间肿瘤大体分型、有无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T分期及TNM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CV与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均呈正相关(r=0.330/0.415,P<0.001),与T分期呈弱正相关(r=0.260,P<0.05),大体分型仅隆起型与溃疡型E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EA、CA199、肿瘤位置、肿瘤长径、分化程度、N分期、Ki-67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分化程度、TNM分期、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影响ECV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EC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V预测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6。结论:ECV是CRC术前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有无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程庆红吴瑞祥王瑾曹峰盛茂
- 关键词:结直肠癌
- 多排螺旋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60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扫描模式不同的常规扫描组和三低扫描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图像客观评价参数,头颅CTA强化的平均值(SI4)、最佳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背景噪声(BN),以及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两组患者于2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一致性以及对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三低扫描组SI4、SNR及CNR均高于常规扫描组(t=11.932,t=8.575,t=9.226;P<0.05);两组图像B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P>0.05)。三低扫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54,t=22.699,t=7.581;P<0.05)。三低扫描组与DSA诊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3),符合率为93.55%;三低扫描组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最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8.46%、97.22%和93.55%。结论:采用MSCT三低扫描模式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扫描,能够显著提高扫描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且在诊断中度及以上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吴瑞祥赵子健盛茂程庆红夏明武李若梅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CT专用机房设置与检查流程实践案例被引量:1
- 2020年
- 阐述根据不同类别对医疗废物进行标示和处理,按照医院规定做好防护工作,以防疫隔离要求为基准来开展强制性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常消毒"任务,定时对清洁区、半污染和污染区进行酒精消毒,强化对发热病人的排查力度,将普通病人和感染者隔离开,并实施严格的分区检查机制,从而防止普通病人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人以及医务人员间交叉感染,确保医患安全。
- 吴瑞祥李若梅盛茂赵子健司武杰倪俊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