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鹏飞

李鹏飞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低能
  • 5篇低能电子
  • 3篇微孔
  • 3篇微孔膜
  • 3篇绝缘
  • 2篇动力学
  • 2篇直管
  • 2篇离子
  • 2篇玻璃管
  • 1篇电荷态
  • 1篇电子能损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云母
  • 1篇散射
  • 1篇散射过程
  • 1篇输运过程
  • 1篇退火
  • 1篇能量损失
  • 1篇倾角
  • 1篇热退火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近...
  • 3篇理化学研究所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哥德堡大学
  • 1篇斯德哥尔摩大...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9篇李鹏飞
  • 8篇张红强
  • 8篇陈熙萌
  • 7篇崔莹
  • 7篇靳博
  • 6篇万城亮
  • 5篇张琦
  • 4篇杨治虎
  • 3篇魏龙
  • 3篇牛犇
  • 2篇张琦
  • 2篇宋张勇
  • 2篇黎明
  • 1篇邵剑雄
  • 1篇雷前涛
  • 1篇周春林
  • 1篇包良满
  • 1篇周利华
  • 1篇万成亮

传媒

  • 5篇物理学报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能电子穿越绝缘体微孔膜动力学过程研究
2023年
采用二维位置灵敏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对能量为1500 eV的低能电子束穿过孔径为400 nm、未经照射过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孔膜后的全角分布以及时间演化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自制的积分式能谱测量装置测量了穿透电子的能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充电阶段,当入射电子束束流较弱时,透射电子强度随充电时间逐渐上升;充电过程中,透射电子的角分布宽度由小变大,但是角分布中心基本不随膜的倾角移动。对出射电子达到平衡态时的电子能谱的测量表明,穿透电子的能量保持着入射时的能量。对于理解电子在绝缘体微孔中的传输给出了新的实验证据,给出了可能形成“导向效应”的微孔内部电场的条件。
周鹏万城亮袁华程紫东李鹏飞张浩文崔莹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低能电子
低能电子在外层导电屏蔽的玻璃锥管中的传输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新的具有常数锥角的玻璃锥管,并对玻璃锥管进行了外表面导电屏蔽,通过对电子穿越玻璃锥管的二维角分布随时间演化的观测,研究了低能电子与玻璃管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现电子穿越完全放电的玻璃锥管时穿透率先下降后平稳,整个过程中角分布中心发生微小移动,但角分布的半高宽几乎保持不变.这与我们之前发表的工作(2016 Acta Phys.Sin.65 204103)不同,这是由于对玻璃锥管进行外表面导电屏蔽会阻止外界不确定的快速充放电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稳定放电通道,有利于实现电子的稳定穿透.电子的穿透率随倾角呈类似矩形的分布,透射电子的角分布中心伴随倾角的变化而移动,其穿透所容许的倾角与几何穿透一致.
钱立冰李鹏飞靳博靳定坤宋光银张琦魏龙牛犇万成亮周春林Arnold Milenko MüllerMax Dobeli宋张勇杨治虎Reinhold Schuch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玻璃管
低能电子穿越玻璃直管和锥管动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我们通过实验测量1.5 keV电子穿越玻璃直管/锥管的二维角分布的时间演化,研究了低能电子与绝缘玻璃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观察到了低能电子穿越玻璃直管和锥管后其强度随时间呈现振荡.穿透的强度出现振荡峰结构,在出现峰的地方,透射的电子最开始出现微弱的圆点,随后微弱的圆点变为较明显的亮点,此后亮点逐渐变大变亮,接着变暗,最后亮斑迅速消失,同时透射电子的角分布中心伴随移动.这种行为显示了低能电子在玻璃管内的充放电呈现振荡行为,当入射电荷累积足够大时,存在一个快速放电的通道,后迅速充电产生阻止电子穿越的电场.对比锥管后的角分布和直管的角分布,我们发现锥管的穿透电子束流密度比直管的大40%.锥管的充放电的时间比直管快,这显示了锥管更容易快速放电,其由于充电建立的电场也更容易影响传输的电子.电子在玻璃直管和锥管的快速充放电的动力学过程显示出电子的传输机制与高电荷态离子有很大不同,其快速充放电过程显示了带负电的电子与绝缘体材料相互作用中的充放电过程与带正电离子的不同.
万城亮李鹏飞钱立冰靳博宋光银高志民周利华张琦宋张勇杨治虎邵剑雄崔莹Reinhold Schuch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低能电子高电荷态离子
电子与玻璃毛细管的相互作用
过去的十多年中,人们完成了不同种类带电粒子穿越绝缘纳米毛细管的研究[1-6].在高电荷态离子中存在的导向效应在电子中是否也存在的讨论被提出[3,4,6].导向效应的产生是初始离子与微孔的相互作用而在孔管内壁自组织形成的电...
张红强李鹏飞钱立冰靳博周利华张琦万成亮R.Schuch陈熙萌
低能电子穿越玻璃直管时倾角依赖的输运动力学被引量:1
2022年
采用900 e V能量的电子对直玻璃管进行了穿透实验,测量了玻璃管在倾角为–0.15°,–0.4°和–1.15°时充电过程角分布的时间演化,以及平衡态下出射电子能谱.发现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稳,下降的时间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倾角为–0.4°和–1.15°时,电子穿透率下降到最低点时几乎看不到穿透电子(穿透率小于3‰),这种穿透率最低点状态保持时间随倾角增大而增大.穿透电子的角分布中心随着时间变化.在平稳状态时,发现穿透电子的能量损失随倾角增大而增大.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电子经过管壁不同次数反射后的能谱,与测量能谱进行对比,发现–0.15°,–0.4°和–1.15°倾角下,穿透电子分别经历了管壁的一次、两次和三次与表面的反射过程.基于此,本文对电子穿越玻璃管的充电过程动力学给出了物理解释.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在小倾角下玻璃管内能形成宏观负电荷累积,排斥后续电子形成反射,增加电子出射概率,这对应用绝缘体微结构,例如玻璃锥管产生稳定的电子微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鹏飞袁华程紫东钱立冰刘中林靳博哈帅张浩文万城亮崔莹马越杨治虎路迪Reinhold Schuch黎明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能量损失充电过程
低能Cl^(-)离子在绝缘纳米微孔膜中的传输过程
2021年
理论模拟结合实验研究了16-keVCl^(-)离子穿越不同厚度(7和12μm)的Al2O3微孔膜的物理过程,发现负离子传输中并不存在与正离子传输类似的明显的导向现象。在只考虑散射过程的情况下,模拟出的穿透粒子角分布及电荷态分布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出射的Cl^(-)离子沿初束方向分布;Cl^(0)、Cl^(+)离子沿微孔轴向分布。仔细分析了不同出射粒子的角分布,发现出射的Cl^(+)在微孔轴向与初束方向之间分布;经单次散射出射的Cl^(0)沿微孔轴向分布,而经多次散射出射的Cl^(0)向初束方向移动。发现了Cl^(-)离子穿越不同厚度的具有相同微孔直径的Al2O3微孔时,较厚的膜出射的Cl^(+)/Cl^(0)比例低。理论分析显示,这是由散射过程的特性造成的,随着微孔膜厚度的增加,出射的Cl^(0)中经单次碰撞的比例变小,而多次散射出射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Cl^(+)离子转化为Cl^(0)的几率要远大于Cl^(0)转化为Cl^(+)离子的几率,使得长的微孔出射的粒子中Cl^(+)/Cl^(0)比例低。
刘中林哈帅张文铭谢一鸣李鹏飞靳博张琦张琦路迪万城亮万城亮崔莹张红强张红强
关键词:散射过程
离子在近电子能损阈值能区诱发云母表面小丘形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0.65 MeV的He^+离子轰击白云母膜,并在大气环境下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轻敲模式分析了辐照后的膜表面。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下离子诱导的小丘高度在小于1 nm到几nm之间,且室温条件下能诱发小丘生成的He^+离子电子能损阈值在0.44 keV/nm以下。此外,升高温度至973 K并在其中选取不同温度进行表面辐照来验证观测到的小丘结构。实验发现,相比于室温,小丘直径和高度的统计分布在更高温度下表现出了更大的歧离。分别利用分析热峰模型和双温热峰模型计算了辐照过程中的核能损与电子能损,并选取了用能损在阈值附近的离子辐照所产生的小丘的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相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双温热峰模型吻合较好。
靳博魏龙牛犇张琦李鹏飞包良满雷前涛管世王靳定坤宋光银谢一鸣哈帅崔莹马越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白云母热退火
低能电子在玻璃管中的稳定传输被引量:3
2022年
分别对裸的直玻璃管和外壁与出入口两端面涂导电银胶的直玻璃管进行了低能电子穿透实验.穿透电子的倾角分布显示,穿透电子强度随倾角增大而减少,并且穿透倾角不会超过玻璃管的几何张角.还测量了玻璃管在倾角为-0.2°时的充电过程.对于裸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有显著的振荡现象.整体来看,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在某个平均值附近振荡;角分布随穿透率变化同步变化,先向正角度移动再向负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的倾角附近振荡.对于涂导电胶的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稳定变化.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平稳,角分布随时间先向负角度移动再向正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倾角附近稳定.通过模拟电子与SiO;材料的碰撞过程,提出了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玻璃管中的充电过程的物理图像.该物理图像能很好地解释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的玻璃管中充电过程的实验结果.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和物理图像给出了低能电子在玻璃毛细管中稳定输运的条件.
李鹏飞袁华程紫东钱立冰刘中林靳博哈帅万城亮崔莹马越杨治虎路迪Reinhold Schuch黎明张红强陈熙萌
关键词:二次电子
低能Cl^-在Al2O3绝缘微孔膜中的输运过程被引量:1
2020年
研究了10 keV Cl^-离子穿越Al2O3绝缘微孔膜的物理过程,发现穿越的Cl^-其分布中心在初束中心即0°附近,Cl^-离子穿透率下降与几何穿透一致,这是典型的直接几何穿越有一定角发散的微孔导致的结果;而出射的Cl0和Cl^+以微孔轴向为中心分布,Cl^+和Cl0穿透率下降慢于几何穿透.模拟计算发现沉积电荷会使出射粒子中Cl^-占主要成分,并使出射Cl^-角分布中心移动到微孔轴向方向而随微孔膜倾角移动;而在不考虑沉积电荷的情况下,计算结果较好地符合了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在不同倾角下散射过程对出射粒子的角分布和电荷态分布的影响,发现绝大部分的Cl0是通过一次和两次散射出射的,其中一次散射出射的Cl0占主要成分,从而导致出射的Cl0沿微孔轴向出射而Cl^+主要是经过一次碰撞出射.这导致了随倾角增大,出射的Cl0穿透率下降速度比Cl^+小,Cl0所占比例相对增大较快,从而导致观测到的Cl^+/Cl0的比例下降.本文结果更仔细地描述了低能离子穿越绝缘体微孔的物理机理,印证了之前实验和理论工作的结果,发现在10 keV以上能区的Cl^-离子穿越绝缘微孔膜的过程中,沉积电荷并未起到主要作用,其主要穿透特征是散射过程造成的.
哈帅张文铭谢一鸣李鹏飞靳博牛犇魏龙张琦张琦马越路迪万城亮万城亮崔莹张红强张红强
关键词:散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