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萍 作品数:19 被引量:89 H指数:6 供职机构: 河南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速率的持续血液滤过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速率的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IHF)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VVH治疗,按CVVH不同治疗速率分为A、B两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血浆B型钠尿肽(BNP)、动脉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指标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PRA、Ang-Ⅱ、ALD、BNP等均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经CVVH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心功能改善,其中A组总有效率为88%,B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氧合指数和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CI)明显改善(P〈0.05),其中A组的变化较B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CVVH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CVVH高速率治疗较低速率治疗能更有效地清除一些神经内分泌激素,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郭素萍 侯国军 鲁大云 高传玉关键词: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难治性心力衰竭 疗效 卡维地洛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中的靶剂量 2005年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商品名:达力全)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剂量及安全性.方法 3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均为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在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使用(1.56~3.125 mg Qd),将患者的心率控制在50次/min以上、血压不低于90/60 mmHg、心功能在剂量稍增加后不下降的情况下,渐增加卡维地洛的用量并且长期维持.结果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功能变化,卡维地洛渐递增到6.25~12.5 mg Bid,此剂量认为是卡维地洛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靶剂量.结论适量应用卡维地洛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且长期应用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郭素萍 高传玉 刘煜昊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 卡维地洛 靶剂量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徐予 徐岩 翟亚萍 高传玉 杨宏辉 王宪沛 王明芳 刘煜昊 郭素萍 王子超 该课题系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编号:2004081。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心力衰竭。该课题分为临床和基础两部分。一、临床部分:所有病人于BM-MNC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随访,观察NY...关键词:关键词:心力衰竭治疗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超声心动图 厄贝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复发的效果及机制 2020年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口服厄贝沙坦对房颤复发率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6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1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1个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厄贝沙坦,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未应用ACEI或ARB类制剂。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房颤复发例数、发作次数、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3个月末时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6个月末时观察组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迟于对照组;末期随访时观察组LVEDD、L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短期内给予厄贝沙坦,对房颤复发情况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抑制心房重构过程。 宋昆鹏 石海莉 陈珂 郭素萍 张晶晶 李艳关键词:厄贝沙坦 射频消融术 复发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 高传玉 高恩民 石宗华 李牧蔚 郭素萍 牛振民 段红艳 王子超 马许辉 刘煜昊 翟亚萍 闫新慧 徐予 戴国有 张嘉莹 沈玉祥 该研究首先证明大鼠骨髓细胞可转化为带有润盘结构的心肌样细胞。发现心肌梗死区有骨髓CD34+干细胞帮助梗死后无功能心肌修复,在心肌梗死的微环境中可直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SDF-1、VEGF,帮助无功能心肌恢复...关键词:关键词:心肌梗死 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比较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0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按照术后使用药物的类型将患者分为决奈达隆组(32例)和胺碘酮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维持窦性心律率、肝肾功能异常率、甲状腺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决奈达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维持窦性心律率、肝肾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决奈达隆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低于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组(P<0.05)。结论与胺碘酮比较,决奈达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相近,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 宋昆鹏 石海莉 陈珂 郭素萍 张晶晶 李艳 秦立 韩凌 陈瑞雪 孙漾丽关键词: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决奈达隆 胺碘酮 新活素治疗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低心排血量(C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CCU和河南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1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新活素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新活素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肌酐水平、心脏指数、NT-pro-BNP及尿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心脏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活素治疗组患者心脏指数、NT-proBNP、尿量分别为(2.81±0.46)L/(min·m^2)、(452.53±62.13)pg/ml、(1206.56±64.52)ml/24h,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的(2.42±0.69)L/(min·m^2)、(525.23±66.25)pg/ml、(836.52±59.32)ml/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治疗,可以提高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 宋昆鹏 石海莉 郭素萍 张晶晶 李艳 秦立 韩凌 陈瑞雪关键词:新活素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心脏指数 血肌酐 心率 三种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三种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患者分为面罩组、插管组及面罩组联合插管组,每组30例,比较不同通气方式的救治效果。结果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76.7%,心肺复苏成功率46.7%,存活出院率30.O%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时有效的气道管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面罩联合插管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杨宁 郭素萍 刘畅关键词: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扩张型心肌病16例(男性5例, 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3±10.8)岁,心功能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0%。抽取骨髓,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直接注入左、右冠脉。比较移植前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移植3个月后,心功能(NYHA分级)得到改善,总有效率87.5%,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左室舒张末径(mm)(72.94± 4.01 vs 63.63±2.58.P<0.001)、左室收缩末径(mm)(52.00±2.80 vs 44.38±1.78.P<0.001)减小,左室射血分数(%) (22.88±5.29vs33.81±3.33,P<0.001)、短轴缩短率(%)(12.00±2.39 vs 20.94±3.70,P<0.001)明显增加;心脏ECT 检查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缺血及坏死心肌节段减少,(3.4±0.3vs2.1±0.4,P<0.05)(2.5±0.5 vs 1.6±0.3,P< 0.01)个。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可能通过缺血心肌血运改善,坏死心肌区有心肌细胞再生而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 郭素萍 高传玉 刘煜昊 牛振民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细胞移植 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吸烟状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吸烟状态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管重建术前及术后的吸烟状态分为3组:不吸烟组(n=458)、戒烟组(n=287)及吸烟组(n=148),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描述术后累计生存率,并比较吸烟状态对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约为27个月,术后吸烟率较术前吸烟率明显降低(16.57%vs.48.71%),且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1);不吸烟组患者多为女性(P<0.01),体质量指数(BMI)较小(P<0.01)。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53%vs.1.05%vs.6.76%,P=0.002)和MACCE(4.37%vs.5.23%vs.15.54%,P=0.001)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吸烟是导致全因性死亡[HR=2.753,95%CI(1.695~4.473),P<0.01]和MACCE[HR=1.552,95%CI(1.049~1.754),P=0.001]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持续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全因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素萍 刘军 高传玉 肖文涛 张静 寇洁关键词:冠心病 血管重建 吸烟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