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1
- 供职机构:黄冈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术后血小板计数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评估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PLT)计数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和肝功能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PLT计数不同,分为低PLT组(PLT<100×109/L)18例和正常PLT组(100×109/L≤PLT≤300×109/L)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和住院期间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的ALT、AST、TBil、DBi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ALT、AST、TBil、DBil水平在组间与时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均为A级。低PLT组患者的A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正常P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后PLT计数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同时PLT计数亦可作为术后预测肝功能衰竭的指标。
- 陈峰蔡莹何前进
- 关键词:血小板肝细胞癌肝功能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高低对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考察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胆管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胆管结石病人301例,其中177例病人按TSH水平分为低TSH组53例,中TSH组55例,高TSH组69例。另124例病人给予左甲状腺钠片治疗,依据治疗3个月后TSH是否恢复正常,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记录病人6、12和24个月的胆管结石复发率。结果高、中、低TSH组在6、12和24个月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T3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6、12和24月胆管结石复发率和非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控制组T3和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控制组TSH和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H水平提高可能会导致胆管结石的复发率上升。
- 陈峰蔡莹
- 关键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胆管结石复发甲状腺
- ICG显影技术辅助吻合口血运判断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ICG显影技术辅助吻合口血运判断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根治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G组和对照组各60例。ICG组行ICG显影技术辅助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下TME术,对照组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下TME术。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CG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及淋巴结请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7~43个月),ICG组患者未出现肿瘤转移和复发,对照组出现肝转移1例,盆腔复发1例,两组患者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显影技术辅助吻合口血供判断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TME术中效果显著,可在术中通过评估目标肠管血流灌注情况,指导肠管精确切除,减少因吻合口血供不足引起吻合口漏的发生,且短期预后良好。
- 张中华刘扬毛伟明陈峰杜恒
- 关键词:腹腔镜吲哚菁绿吻合口漏
- 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以计算机自动检索结合人工手动检索的方式对 Web of Science、Pubmed、知网、万方和院内图书馆检索2015年12月前发表的有关胆囊癌肉瘤的文献资料分析,由3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评价筛选后提取有用的临床资料以总结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应用 Log-rank 检验对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男33例,女69例,男∶女=1∶2.09,年龄32~89岁,平均年龄(65.3±9.5)岁,病例分期:Ⅰ期0例,Ⅱ期29例,Ⅲ期18例,Ⅳ期26例,未知的29例,肿瘤大小为1.5~16.8 cm,平均大小为(7.32±2.17)cm;术后生存时间最短者为12 d,最长者为6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0.1±3.2)个月,其中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3%(24/102)、17.65%(18/102)和11.76%(12/102);应用 Log-rank 检验对患者生存率进行检验,发现国内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期显著低于国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期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期和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胆囊癌肉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经治疗后预后较差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与肿瘤所处分期有较大关联,同时人种的不同亦会对患者生存时间有影响。
- 陈峰蔡莹何前进
- 关键词:胆囊肿瘤疾病特征预后META分析
- 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术患者230例,按照术后下肢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肢DVT者10例,未出现下肢DVT者220例,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35%(10/2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术中体位为头高脚低位,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1是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DVT具有一定的发病率,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DVT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腹腔镜手术后DVT发生率。
- 陈峰蔡莹李文军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 75例急腹症腹腔镜诊治结果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腹腔镜探查75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74例(98.7%)经腹腔镜检查获得明确诊断,除1例患者中转开腹外,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探查术对大多数外科急腹症有明确的诊治作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发展。
- 李文军周超雄陈峰
- 关键词:腹腔镜急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