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宪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中毒
  • 2篇休克
  • 2篇咬伤
  • 2篇蛇咬伤
  • 2篇凝血
  • 2篇纳洛酮
  • 2篇菌素
  • 2篇抗寄生虫
  • 2篇抗寄生虫药
  • 2篇寄生
  • 2篇寄生虫
  • 2篇寄生虫药
  • 2篇阿维菌素中毒
  • 2篇虫药
  • 2篇大剂量
  • 2篇大剂量纳洛酮
  • 1篇单手操作
  • 1篇低血容量
  • 1篇低血容量性
  • 1篇低血容量性休...

机构

  • 9篇常德市第一人...
  • 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曾宪华
  • 6篇覃双全
  • 5篇刘笋
  • 2篇张春阳
  • 2篇李湘民
  • 1篇曾景亭
  • 1篇王章勇
  • 1篇张玲
  • 1篇贺永明

传媒

  • 3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AT、TM、PIC、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DIC分为观察组(发生DIC,n=37)及对照组(未发生DIC,n=95)。检测2组血浆TAT、TM、PIC、t-PAIC浓度。应用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T、TM、PIC、t-PAIC浓度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临床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TM、PIC、t-PAIC对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预测能力。结果观察组TAT、TM、PIC、t-PAI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517(95%CI:1.155,1.879)]、TM[OR=1.647(95%CI:1.108,2.186)]、PIC[OR=3.989(95%CI:2.986,4.992)]、t-PAIC[OR=1.111(95%CI:0.854,1.368)]是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AT、TM、PIC、t-PAIC是预测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有效指标(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95%CI:0.790,0.939)、0.771(95%CI:0.673,0.870)、0.847(95%CI:0.804,0.889)、0.680(95%CI:0.573,0.787),联合预测效能更优异(P<0.001),AUC为0.904(95%CI:0.875,0.933)。结论TAT、TM、PIC和t-PAIC检测对判断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是否发生DIC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较好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状态,4个指标联合预测DIC的效能更优。
覃双全曾宪华刘笋何熔罗亚玲朱首珍骆立晖印伟
关键词:蛇咬伤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液灌流与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阿维菌素中毒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与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阿维菌素中毒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于本科的40例口服阿维茵素重度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病人均予以洗胃、补液、利尿、预防感染、吸痰,使用地塞米松、血液灌流等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2h后疗效;意识恢复需要的时间;自主呼吸恢复平稳所需时间;血压恢复稳定需要的时间;治疗24h后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结果】对照组的病死率高于治疗组的病死率,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治疗组在患者的神志转清时间,自主呼吸及血压恢复平稳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大剂量纳洛酮可以更快的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明显地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曾宪华李湘民
关键词:抗寄生虫药血液灌注
TAT、TM、PIC、t-PAIC 水平与胡蜂蜇伤预后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与胡蜂蜇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胡蜂蜇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PIC、t-PAIC、TAT、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因素对胡蜂蜇伤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溶血比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蜇伤针数及乳酸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TAT、TM、PIC和t-PAI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FDP、DD、APTT、P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IC、t-PAIC、TAT、TM均为影响胡蜂蜇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T、TM、PIC、t-PAIC及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7.90%、75.00%、53.60%、64.30%、89.00%,AUC分别为0.799、0.767、0.690、0.678、0.919。结论 预后不良患者的PIC、t-PAIC、TAT、TM水平异常,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价值较高。
曾宪华覃双全刘笋何熔罗亚玲朱首珍骆立晖印伟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乐加)在急诊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急诊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给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我院急诊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共52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共26例,使用乳酸林格液常规液体复苏;实验组患者26例,给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复苏,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钾、钠、钙、镁等值;测定复苏1 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复苏1 h后,患者的血钠、血钾、血钙、血镁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复苏1 h后,MAP更高,患者心率相对较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患者给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救治临床效果更好,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覃双全刘笋曾宪华曾景亭张春阳贺永明
关键词:急诊低血容量性休克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疗效
急性经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及大黄对其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经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大黄对其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经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大黄治疗组,于入院后当天及治疗后第三天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CRP...
覃双全刘笋王章勇曾宪华张春阳张玲
关键词:血清指标大黄治疗
文献传递
蝮蛇咬伤患者血清NLR、PLR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院收治的143例蝮蛇咬伤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选取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蛇伤严重性评分量表(SSS)评分分为轻度组(0~3分)45例、中度组(4~7分)40例、重度组(8~20分)30例,另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PLR、NL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NLR、PLR与蝮蛇咬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NLR、PLR水平与蝮蛇咬伤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蝮蛇咬伤中毒各组NLR、PL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组、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组患者中NLR、PL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患者NLR、PLR水平有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蝮蛇咬伤中毒各组患者hs-CRP、PCT、IL-1、IL-6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重度组hs-CRP、PCT、IL-1、IL-6水平明显升高,但轻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中hs-CRP、PCT、IL-1、IL-6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NLR和PLR与蝮蛇咬伤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曾宪华覃双全骆立晖
关键词:蛇咬伤比值比中性白细胞病人病情
乌司他丁治疗阿维菌素中毒性休克并心肌损伤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阿维菌素中毒性休克并心肌损伤患者早期组织灌注、全身氧代谢的影响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院30例阿维菌素中毒性休克并心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洗胃、补液、血液净化等常规处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用药24 h前后组织灌注、全身氧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最终血压恢复平稳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5d血液内心肌损伤标志物(LDH、AST 、CK、CK‐MB、cTnI)含量的变化;比较两组 ICU 平均住院时间和28 d预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用药24 h后血乳酸值低于对照组,24 h乳酸清除率、尿量、ScvO2高于对照组,血压恢复平稳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d血液内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相近(P>0.05),但治疗后3d、5d观察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ICU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28d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阿维菌素中毒性休克并心肌损伤患者早期组织灌注水平及全身氧代谢状况,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缩短IC U平均住院时间,但对28 d病死率无影响。
曾宪华覃双全刘笋
关键词:休克
血液灌流与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阿维菌素中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与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阿维菌素中毒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本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口服阿维菌素重度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血液灌流与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
曾宪华李湘民
关键词:阿维菌素中毒血液灌流药物干预
文献传递
一种可快速复原的实验室塑料洗瓶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复原的实验室塑料洗瓶。其技术方案包括塑料瓶体,塑料瓶体中部内侧设有六角块,六角块外表面固定有环形分布的回弹机构,回弹机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塑料瓶体内表面,塑料瓶体外表面上...
曾宪华张亦弛姜金生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NF-κB及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2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治疗组、34 ℃治疗组、32 ℃治疗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行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手术6 h后处死取心肌组织标本.其余各组大鼠均利用窒息法制作心脏骤停CPR模型,常温治疗组在CPR后置于室温下治疗;34 ℃治疗组(34.0±0.2)℃和32 ℃治疗组(32.0±0.2)℃在CPR 0.5 h后分别给予亚低温治疗,各组均于CPR后6 h取心肌组织,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NF-κB及HIF-1α蛋白表达.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心肌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PR后各组NF-κB及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低温组NF-κB及HIF-1α蛋白表达下调(P〈0.05).其中32 ℃治疗组较34 ℃治疗组NF-κB蛋白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但HIF-1α蛋白表达下调不明显(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CPR后大鼠心肌细胞内NF-κB及HIF-1α蛋白的表达,对复苏后心肌发挥保护作用.32 ℃低温相对于34 ℃低温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更强,但同时引起肌颤增多,值得重视.
曾宪华李湘民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亚低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