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泸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发生恶性脑水肿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发生恶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采用溶栓治疗的233例ACI的临床资料。溶栓治疗后72 h内意识水平下降或神经功能恶化,头颅MRI或CT显示脑梗死范围超过1/2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伴中线移位>5 mm诊断为恶性脑水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33例中,50例发生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8;95%CI1.081~1.419;P=0.002)、脑梗死面积(OR=1.912;95%CI 1.115~3.280;P=0.019)、发病至溶栓时间(OR=9.828;95%CI 1.829~52.815;P=0.008)、白细胞计数(OR=2.289;95%CI 1.376~3.809;P=0.001)、溶栓前NIHSS评分(OR=6.503;95%CI 2.318~18.245;P<0.001)是ACI溶栓治疗发生恶性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软件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法验证显示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一致性指数为0.746;P=0.459);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ACI溶栓治疗发生恶性脑水肿风险曲线下面积为0.977(95%CI 0.951~0.999),预测效能高。结论 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脑梗死面积、白细胞计数、溶栓前NIHSS评分是影响ACI溶栓治疗并发恶性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对ACI溶栓治疗发生恶性脑水肿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李其玲刘敏李军陈洪涛郭怀杰陈建霞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4月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老年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24 h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静脉溶栓后2 h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静脉溶栓后24 h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后24 h、7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7 d,2组NSE、S100β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7 d,2组mRS评分、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9.35%,与对照组的16.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CIS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管再闭塞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患者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代凌陈思苏强李军刘天助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替罗非班再闭塞出血事件安全性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79.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熊文中陈思李军
-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