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帆
- 作品数:21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压块对食管癌放疗患者呼吸动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部压块限制呼吸对不同分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呼吸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该院行放疗的21例支架置入后食管癌患者,利用平面千伏级CT图像,以金属支架为观测点,采集自由呼吸状态下的支架位移,然后利用腹部压块限制呼吸幅度,采集腹部压块状态下的支架位移,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支架随呼吸运动的位移大于胸上段及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尤其在头脚方向上更为明显。在腹部压块状态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左右、前后、头脚3个方向的支架位移与自由呼吸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在左右、头脚方向的支架位移与自由呼吸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前后方向的支架位移与自由呼吸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在左右方向的支架位移与自由呼吸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前后、头脚方向的支架位移与自由呼吸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压块能减少下段食管肿瘤呼吸运动幅度,尤其是在前后及头脚方向上。
- 吴承骏张一帆温翠侠
- 关键词:食管癌呼吸动度
- BRCA1 mRNA、ERCC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标准方案化疗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石蜡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The breast cancer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标准方案化疗的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
- 张一帆
- 关键词:BRCA1结直肠癌ERCC1
- 文献传递
- BRCA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标准方案化疗临床预后相关性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标准方案化疗的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结直肠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接受标准方案化疗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P=0.008)、脉管侵犯(P=0.013)统计学意义有相关性,与其余肿瘤病理特征无相关性。BRCA1 mRNA中高表达组患者经标准方案化疗后平均总生存期为69.56个月,低表达组平均总生存期为55.67个月,两组间总生存期的差异(P=0.039)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期差别(P=0.93)没有统计学意义。性别(P=0.023)、分期(P<0.001)、以肠梗阻或肠穿孔起病(P=0.046)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P=0.043)、分期(P<0.001)、脉管侵犯(P=0.002)是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RCA1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使用标准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性别、分期、以肠梗阻或肠穿孔起病、年龄、脉管侵犯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张一帆禹立霞张广亮沈洁胡静王立峰杨阳钱晓萍刘宝瑞
- 关键词:BRCA1结直肠癌化疗
- BRCA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标准方案化疗临床预后相关性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石蜡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The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标准方案化疗的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
- 张一帆钱晓萍刘宝瑞胡静杨阳王立峰禹立霞
- 进展期胃癌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评估No.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D2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5例,每例患者均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No.12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行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转移。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各亚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CK2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不同肿瘤部位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穿透浆膜、不同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不同肿瘤最大直径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No.12a的转移率明显高于No.12b和No.12p(P<0.05)。结论采用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明显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否穿透浆膜、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肿瘤大小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肿瘤部位无关。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应常规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尤其是No.12a的清扫。
- 陈维张一帆吕成余
-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微转移
- MDM2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鼠双微体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66例肝癌病例和157例健康对照病例的外周血标本,利用SYBRGREEN PCR溶解曲线法分析MDM2基因型。结果:实验组等位基因的发生率(T,0.49;G,0.51)与对照组基因的发生率(T,0.59;G,0.41)(P=0.015)有统计学差异。肝癌患者中GG基因型的发生率(22.29%)高于健康人群(13.38%)(P=0.010)。结论: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或GG型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较大。
- 王霞张广亮张一帆孙霞杨阳禹立霞丁慧刘宝瑞钱晓萍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MDM2单核甘酸多态性易感性
- 血清COLⅣ、CEA水平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Ⅳ型胶原(COLⅣ)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212例,发生肝转移94例(肝转移组),未发生肝转移118例(无肝转移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COLⅣ、CE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OLⅣ、CEA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肝转移组28例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同期肝切除术,分析其术前血清COLⅣ、CEA水平与肿瘤复发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血清COLⅣ水平分别为(170.2±72.5)、(104.3±33.0)ng/m L,血清CEA水平分别为(6.4±1.6)、(2.6±0.8)ng/m L,两组比较P均<0.05。血清COLⅣ和CEA水平判断肝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5.0、2.8 ng/m L,二者联合判断肝转移的效能高于单独检测。肝转移组28例仅行手术治疗者中,复发17例、无复发11例,生存13例、死亡15例;肿瘤复发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者,死亡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均高于生存者(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转移及患者预后。
- 张红霞张一帆霍美凤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癌胚抗原
- 现实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索消除或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提高该类人群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6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在接受病房护士日常规范性护理的基础上,按照现实疗法进行设计,给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乳腺癌的规范性护理。结果81.25%乳腺癌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67.19%感觉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84.37%不能或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79.69%需要动用家庭经济储备支付治疗费用,78.12%需要亲戚、朋友帮助维持治疗,79.56%日常支出习惯受到影响,82.81%治疗费用能够报销或部分报销。2组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后,焦虑及生活质量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改善,干预后2组焦虑及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规范化教育和综合干预,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应当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同时,加大患者家庭支持和社会关注力度,提高患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 张红霞张一帆马铖张训保石红丽
- 关键词:现实疗法乳腺癌生活质量
- 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中的预测因子被引量:1
- 2015年
- 在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领域,存在一些可以预测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标志物,包括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P53、胸苷酸合成酶、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二氢嘧啶脱氢酶、尿苷二磷酸一葡萄糖苷酸转移酶等,它们可以为挑选预计有效的患者或是筛选出预计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帮助,有助于完善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
- 张一帆殷海涛
- 关键词:生物学标记结直肠肿瘤
- 成人教育理论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寻找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接受病房护士日常规范性护理的基础上,按照成人教育模式进行设计,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对照组接受高血压的规范性护理。结果 2组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及患者的认知水平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改善,干预后2组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教育和综合干预,是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加大患者家庭支持和社会关注力度,提高患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是改善维持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 张红霞张一帆马铖张小曼
- 关键词:成人教育理论高血压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