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建国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9篇历史地理
  • 1篇军事

主题

  • 5篇外交
  • 4篇冷战
  • 4篇卡特政府
  • 3篇美国政府
  • 3篇经贸
  • 2篇外交传统
  • 2篇外交政策
  • 2篇冷战时期
  • 2篇美国对华政策
  • 2篇建交
  • 2篇后冷战
  • 1篇对华外交
  • 1篇对台军售
  • 1篇对外交往
  • 1篇以台制华
  • 1篇印第安人
  • 1篇责任观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管理
  • 1篇政治管理体制

机构

  • 19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杨建国
  • 1篇张新可

传媒

  • 4篇乐山师范学院...
  • 3篇东南亚纵横
  • 3篇大庆师范学院...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19世纪欧洲伤兵境遇的改变及其原因
2008年
19世纪后期欧洲的伤兵境域发生了相对以前来说较为明显的改善与进步。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下列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战俘地位的提升与保护措施;军事医学的发展与重大突破;社会学家关于战俘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积极活动;武器技术的改进与重大突破。伤兵境遇的改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关于人道主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杨建国
关键词:军事医学
卡特政府对台军售政策的出笼背景、过程及内涵被引量:1
2015年
卡特政府对台军售政策的出笼过程与美中建交谈判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台军售政策深受其国内政治结构和体制的牵制,《与台湾关系法》极大地限制了总统决策的活动空间,使得政策出笼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产。
杨建国
关键词:美国对台军售卡特政府
浅论戈尔巴乔夫早期改革失利的原因及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戈尔巴乔夫早期改革是原苏联七年改革历程中相当重要的阶段。对改革的困难程度和艰巨性估计不足;政策失误和不利因素的干扰;外交和防务政策的调整滞后是造成早期改革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早期改革失利,不但造成了苏共的分裂,还促使戈尔巴乔夫和苏共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杨建国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
再谈美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传统——以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关系为例
2016年
美国自立国以来,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就明显地体现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但是两者都是围绕着美国发展的主线"天命观"与扩张意识而展开的,都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和最终落脚点,只是在特定时段或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处理上比较偏重于一种倾向,另一种倾向则处于隐性或辅助地位。现实主义使得美国在维护和扩张国家利益的实践中走得稳、行得快,偏向于能够切实获取物质性的利益和好处,而理想主义能使美国站得高、看得远,偏向于注重使其不迷失自我,突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两种外交传统如同是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杨建国
关键词:现实主义理想主义
冷战视域下卡特政府能源安全政策之论析被引量:2
2016年
卡特政府的能源安全政策,在20世纪后期美国能源安全政策演变的历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是对内和对外两方面能源安全政策的联动和相辅相成。此政策既有强调缓解美国外部能源供应的暂时短缺、市场价格过高的应急性的一面,又有凸现强力引导美国国内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和构成多元化的另一面,始终是以服从和服务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目的。
杨建国
关键词:冷战卡特政府能源安全政策
再谈美国人权外交的背景、实践及评价(1977~1981)被引量:1
2016年
卡特主政美国时,对外极力提倡和推行人权外交政策。这是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当局深信人权问题对当时的美国来说,既是自身道德与理想外交传统的自然延伸,又是对内外诸种压力与挑战所做出的现实性、能动性反应。在贯彻与落实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或政治体制的人权外交对象,依据国家利益的实际需要,当局采取主动灵活性的政策与举措,而不是搞僵硬的"一刀切"。在总体上不太成功的大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意义上切实唤醒了人权状况恶劣国家的民众的人权意识,缓解了人权遭受严重践踏的程度,而且对此后美国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影响深远。
杨建国
关键词:卡特政府人权外交外交传统
建交前后中美战略安全关系之论析
2016年
中美建交初期,在战略安全事务上,卡特政府对华积极推行协调与合作政策。它既是对尼克松-福特政府对华实际做法的承继和拓展,又奠定了卡特政府的继任者对华战略安全政策的基本架构。它不是仅停留在宏观视野里构建亚太地区的力量均势格局,而是向微观层面,可操作的、务实具体性措施拓展、深入。其落实不仅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遏制住了苏联对外渗透与扩张的强劲态势,而且还拉近了中美两国在战略安全问题上的政治与心理的互信距离。它的出笼和贯彻,既是共同抗苏的现实性军事安全上的迫切需要,更是其对华推行接触与融合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需要。
杨建国
1979—1981年美国对华“双轨制”政策之论析
2015年
依据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和1979年美国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对华从法理层面上开始正式形成和实施"双轨制"政策,一轨指向中国大陆,一轨指向中国台湾;一轨看重战略安全与军事领域的协调,一轨强化经贸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轨聚焦实惠与效用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政策效果,一轨注重道义与精神追求为特色的理想主义政策成效。而且还是错综复杂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同步实施的。表面上看该政策似乎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国家战略性利益,但是,由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外加具体实施中的伸缩空间受限严重,从根本上来看,最终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根本性国家利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杨建国
关键词:美国对华政策双轨制卡特政府
1949—1981年美台经贸关系之述评
2015年
1949至1981年期间,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政策及实践活动既表现出贯彻始终的鲜明特征,又表现出随着时代和内外环境的变迁其动机和侧重点不断调整的明显特点。"不变"和"变"是相对而言的,是动态的平衡和有机的统一体,均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性、整体性的国家利益。美国试图通过对台湾的持续经贸政策及实践活动,再与其对台政治、军事以文化政策及实践活动相互配合,以台湾为最佳的跳板和中介,企图削弱与瓦解中国大陆既有的社会基本制度和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对中国大陆实施"和平演变"。
杨建国
关键词:以台制华
1783—1933年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教育与改造
2016年
在美国近代史的较长时段内,印第安人基本上是个被压迫、被摧残的种族。此种悲惨命运与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持续推行方式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和改造密切相关,不仅导致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急剧缩减,而且其种族生存和延续的精神支柱遭受严重冲击和腐蚀,彻底背离了人类文明多元化并存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成为美国近代抹不掉的历史污点。
杨建国
关键词:印第安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