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耀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重型
  • 2篇危重型
  • 1篇毒力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栓栓塞症
  • 1篇中度哮喘
  • 1篇栓塞症
  • 1篇碳青霉烯
  • 1篇碳青霉烯类
  • 1篇通气
  • 1篇青霉烯
  • 1篇青霉烯类
  • 1篇综合征
  • 1篇细菌
  • 1篇细菌耐药
  • 1篇细菌耐药监测
  • 1篇哮喘
  • 1篇面罩
  • 1篇耐碳青霉烯

机构

  • 4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包头医学院

作者

  • 4篇马耀
  • 3篇何慧洁
  • 3篇王慧敏
  • 3篇逯学梅
  • 3篇张冬
  • 2篇赵子龙
  • 2篇孙建芳
  • 1篇胡海
  • 1篇赵刚
  • 1篇刘美琴
  • 1篇王德军
  • 1篇余艳琴
  • 1篇王春娜
  • 1篇石继海
  • 1篇王雪媛
  • 1篇马俊彪
  • 1篇张利霞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机械通气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救治作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救治作用.方法 分析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30日至3月7日收治的3例危重型新冠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治疗经过(包括具体呼吸支持治疗方法),观察病情转归.结果 3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气短及乏力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存在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白蛋白及血清钠降低,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胸部影像学特点为双肺外带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及实变影,累及多个肺叶.在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氧合情况下,均给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血必净注射液、防治血栓、抗菌药物及呼吸支持治疗等.2例患者通过实施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为主要呼吸支持手段的综合治疗后,救治成功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无创机械通气效果差,行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给予镇痛镇静,拔管后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好转出院.结论 对于危重型新冠肺炎合并ARDS患者,在严密动态观察氧合、呼吸变化的基础上,将无创机械通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若患者氧合恶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差,则可使用有创机械通气作为治疗手段.
何慧洁王慧敏刘静怡孙建芳马耀赵子龙逯学梅张冬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经鼻面罩呼吸机治疗急性中度哮喘发作
何慧洁王慧敏刘美琴赵刚王春娜王德军张冬逯学梅胡海王雪媛马耀马俊彪
该课题对哮喘常规治疗全部病例均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静脉给予0.9%生理盐水500ml,对照组为双侧鼻导管吸氧。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德国万胜牌ST20、ST33,本呼吸机配置湿化罐,经鼻面罩正压通气。根据病情及肺功能...
关键词:
关键词:呼吸机急性中度哮喘
抗凝治疗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30日至3月7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辅助检查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抗凝治疗对患者VTE的影响.结果3例患者中,2例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例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3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例合并颈内静脉和无名静脉血栓形成及肺血栓栓塞.所有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均明显升高,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34 mg/L、2.46 mg/L、3.12 mg/L,FDP水平分别为27.95 mg/L、23.46 mg/L、26.53 mg/L.在严密观察出血情况下,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或利伐沙班治疗,最终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出血的情况下,对新冠肺炎合并VTE患者给予抗凝治疗为有效手段.
张冬余艳琴刘静怡何慧洁王慧敏孙建芳马耀赵子龙逯学梅石继海
关键词: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检测及危险因素探究
2025年
与方法: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问题与高毒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为了进一步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毒力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规范临床抗生素使用及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现将2018年至2024年的包头某医院的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酶型及高毒力表型研究整理如下。结果 与KPN组相比,CRKP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比例更高(x2=9.317,P<0.05),而KPN组消化系统感染要显著多于CRKP组(x2=13.416,P<0.001)。CRKP组患者在机械通气(x2=5.554,P=0.018),胃管置入(x2=4.812,P=0.028),尿管置入(x2=6.648,P=0.010),中心置管的比例要高于KPN组,毒力因子rmpA、rmpA2、iroB及peg344在CRKP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少于在KPN组标本中的检出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力因子iucA在CRKP组标本中的检出率高于KPN组标本中检出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组PCR法检出含有KPC酶26株(86.7%)含有NDM酶4株(13.4%)其余酶型未检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可知本次研究中CRKP组患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且各项临床操作比例高于KPN组患者,而KPN组患者消化系统感染明显增多。CRKP检测毒力因子携带率普遍低于KPN组,这反映了本院CRKP毒力因子携带较少,结合危险因素分析可知其侵入人体能力较弱。本次CRKP中依然以KPC酶为主要碳青霉烯酶,少部分为NDM酶,其余酶型未检出。
李海彬张利霞马耀李宏雨
关键词:细菌耐药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