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飞

作品数:24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主动脉
  • 6篇术后
  • 5篇瓣膜
  • 4篇主动脉夹层
  • 4篇夹层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心脏
  • 3篇血栓
  • 3篇药物
  • 3篇置换术
  • 3篇碎栓
  • 3篇下肢
  • 3篇疗效
  • 3篇机械碎栓
  • 3篇二尖瓣
  • 3篇瓣膜置换
  • 2篇导管
  • 2篇心脏瓣膜

机构

  • 19篇福建省立医院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卫生职业...

作者

  • 24篇任飞
  • 15篇韩涛
  • 12篇黄烽
  • 11篇李春平
  • 10篇丁杭
  • 7篇程章波
  • 6篇姚祖武
  • 6篇雷云宏
  • 5篇陈雷
  • 4篇李春平
  • 2篇桂伟
  • 2篇陈同
  • 2篇陈群
  • 2篇蔡红
  • 1篇林承元
  • 1篇余涵

传媒

  • 4篇血管与腔内血...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分析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3组:A组, 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B组, 15例,平均年龄55岁,男8例、女7例,行单纯药物机械碎栓(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C组, 9例,平均年龄56岁,男4例、女5例,行PMT联合CDT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股静脉瓣膜功能情况。结果在出院时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双侧下肢深静脉瓣膜的反流。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单侧深静脉瓣膜反流(均为患肢)。有20.0%(12/60)的患者无瓣膜反流。单纯CDT治疗组中有38.9%(14/36)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单纯PMT治疗组中有33.3%(5/15)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MT联合CDT组中有55.6%(5/9)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T相比于CDT并不增加对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损害。
程章波丁杭任飞蓝永荣李春平雷云宏韩涛
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HOCM并行扩大改良Morrow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数据,末次随访时症状、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检查(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结果 26里患者中围术期死亡1例,同期行冠脉搭桥3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穿孔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18. 2±11. 5) mm Hg vs.(85. 8±25. 7) mm Hg(P <0. 05);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少(24. 5±5. 6) mm vs.(14. 3±3. 2) mm(P <0. 05);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术后二尖瓣无反流13例、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3例、机械瓣术后改变2例,术前二尖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8、重度反流12例。1例失访,24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3(40±27. 2)个月,无远期死亡。主观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心脏彩超检查左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等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别。结论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疗效确切,近中期随访提示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分级、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差、减轻二尖瓣反流,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蓝永荣丁杭黄烽程章波任飞李春平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反流
溶栓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2015年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包括人工瓣膜血栓和左心房血栓,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人工瓣膜血栓每年的发生率为0.2%-6%。目前对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治疗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手术治疗。手术风险较大、费用高;溶栓治疗费用低、风险小,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争议。现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29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患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任飞韩涛姚祖武陈雷黄烽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一种球囊导管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囊导管其包括导管,所述导管内部设有填注通道和激光光纤,所述激光光纤均匀分布与所述导管的内壁上,所述导管包括导管头端和导管尾端,所述激光光纤包括位于导管头端的激光头端,所述导管上距...
程章波韩涛陈同陈群桂伟陈雷任飞雷云宏蓝永荣李春平
文献传递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LSA血供重建技术治疗的25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其中11例TEVAR合并左颈总—LSA搭桥术(人造血管搭桥组),9例行TEVAR合并LSA烟囱支架植入术(烟囱支架组),5例植入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CASTOR组),术后l周、3、6和12个月随访。结果2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造影2例烟囱组患者出现少量I型内漏,3个月后复查CTA内漏消失。术后12个月复查,3例患者LSA出现血栓化或闭塞,其中"烟囱"支架1例,人造血管搭桥组2例,但3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未予以处理。结论LSA重建技术可以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任飞黄烽韩涛姚祖武蓝永荣李春平
关键词:腔内治疗左锁骨下动脉
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6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插管策略不同将患者分为腋动脉组[n=328,行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和股动脉组(n=234,行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后30 d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结果股动脉组患者的术后30 d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均高于腋动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PB时间、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腋动脉插管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后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更低。
李春平任飞丁杭黄烽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股动脉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
溶栓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任飞韩涛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检查(CTA)表现并分析患者突发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因急性胸痛入院并确诊ATAAD的患者96例,根据患者发病48 h内是否突发死亡,分为死亡的观察组13例,未死亡的对照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TA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TA表现中真腔严重闭塞、冠状动脉受累及、撕裂至髂分叉以远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TAAD患者的CTA提示有真腔严重闭塞、冠状动脉受累及、撕裂至髂分叉以远时,患者的猝死率风险较高,需要紧急干预处置并尽早手术治疗。
严骏任飞程章波黄烽
关键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影响因素
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比较单纯置管溶栓(CDT)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A组36例采用CDT治疗,B组24例采用PMT或PMT联合CDT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股静脉瓣膜返流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小腿周径差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06,P<0.01)。2组溶栓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511)。A组和B组中分别有38.9%和41.7%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返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098;P=0.922)。2组患者随访期间PT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00,P=0.343)。结论对于急性髂股静脉DVT的患者,CDT和PMT都是安全有效的。PMT能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程章波丁杭黄烽任飞蓝永荣李春平雷云宏蔡红韩涛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后综合征
55例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随访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中层发生撕裂后,血液在撕裂层中流动。西方国家AD的发病率达(3--8)/100000。通常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的第1个24h内死亡约1%,1周内死亡约50%,2周内死亡约70%,1年内死亡约90%[33。及时和准确诊治是提高本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自1994年Dake等首次将腔内修复治疗技术应用于AD的治疗以来Ⅲc],腔内修复术开展的例数逐渐增多,技术趋于成熟。
李春平韩涛丁杭姚祖武陈雷任飞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随访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