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丹参
  • 1篇丹参川芎嗪
  • 1篇丹参川芎嗪注...
  • 1篇选择素
  • 1篇张量成像
  • 1篇治疗急性脑梗...
  • 1篇溶血
  • 1篇溶血磷脂
  • 1篇溶血磷脂酸
  • 1篇注射液
  • 1篇纤维束
  • 1篇纤维束成像
  • 1篇疗效
  • 1篇脑梗塞
  • 1篇扩散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蓝宇
  • 1篇郑天勇
  • 1篇宋志彬
  • 1篇梁海毛
  • 1篇董延江
  • 1篇陈其锋
  • 1篇朱峰正
  • 1篇肖建新
  • 1篇景举珍
  • 1篇刘志新

传媒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梁海毛谢金华蓝宇宋志彬朱峰正景举珍董延江陈其锋
关键词:脑梗塞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溶血磷脂酸、P选择素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溶血磷脂酸(LPA)、P选择素(CD62p)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 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 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250 m L)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总体疗效以及血清LPA、CD62p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LPA和CD62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加速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蓝宇肖建新郑天勇刘志新
关键词:脑梗死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溶血磷脂酸P选择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