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江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哲学
  • 4篇文化
  • 2篇中华民族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2篇主体性
  • 2篇文化主体
  • 2篇文化主体性
  • 2篇历史观
  • 2篇逻辑
  • 2篇民族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意蕴
  • 1篇中国式现代化
  • 1篇人性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本性
  • 1篇生命意蕴
  • 1篇史观

机构

  • 1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特殊教育...

作者

  • 11篇常江
  • 1篇魏书胜
  • 1篇张九童

传媒

  • 1篇长白学刊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
常江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观思维方式
论哲学的“价值问题”
从哲学历史发展形态来看,以往哲学都蕴涵着对'价值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西方传统哲学以对象化的方式解决'价值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心性'觉解的方式解决'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的方式来解决'价值问题';现...
常江
关键词:哲学
文献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互依被引量:4
2024年
合乎本质地实行中华各民族对“共同体”的文化身份识别与文化生命认同,增进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践行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自觉敞开与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互依,既体现中华民族的自我理解、自我认同和自我创造的深化,也是对新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任务、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一种价值确证。一方面,民族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尤其是以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世界意义和未来前景”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赋予更为开放的精神意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是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需要民族文化自信赋予深层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则以其丰沛的能动力量厚植民族文化自信之共同信念,进而在两者互依相成中熔铸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凝聚与文明共享的文化生命体。
常江
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密码被引量:2
2022年
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灵魂支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应从文化与制度的二维互动中寻求制度自信的关系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向度;从治道理想、思维方式、主题主线探寻中国制度自信的历史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厚度;从发展主题、发展动力、发展指向上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对中国制度构建的价值塑造,追问中国制度自信的价值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高度。
张九童常江
文化哲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研究
2003年
文化的"世界性"与"全球性"是不可等同的概念,当今的全球性是近代的"世界性"的全面展开;我国的文化哲学并不是具有自我个性的独立的哲学形态,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哲学兴起较晚,西方的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我们从事文化哲学研究的文化背影和思想依据.要真正把握文化哲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就要在多文化的前提下,倡导人类必须认同某种世界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规范.
常江
关键词:文化哲学民族性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解,就是从...
常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发展
文献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生命意蕴
2025年
在文化哲学语境中自觉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以及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弘扬中华文化生命体的哲学智慧及其“活的灵魂”,塑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类性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由此,面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深度转变,我们更加需要以原创性思想元素与历史主动精神,领会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德性修养的“心学智慧”、“观其会通”的生命体悟、共享文明的“天下情怀”,进而,在坚决守护好中华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主体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的文化生命意蕴。
常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文化主体性
利益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
2003年
人的利益理念、利益实践及其利益生活世界是人自身的选择、创制和实现。我们应以人的生命本性理解人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人的利益生活,以人与社会发展的视角透视人的利益问题。探讨与理解在当代人类利益实践中利益理念的合理性、应然性生成,促进和把握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常江
关键词:生命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25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常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主体性
“道德”之人性根据的探寻——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根本贡献
2005年
从哲学史的进程中把握哲学家的内在思想逻辑,对于当代哲学研究更有意义。在当代哲学观转变的背景下,重新挖掘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认为,康德哲学具有以探寻“道德”的人性根据为主题的内在逻辑,康德的哲学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康德对哲学研究主题的重新确立是其哲学思想对于哲学史进程的根本贡献。
魏书胜常江
关键词:人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