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 作品数:17 被引量:418H指数:9
- 供职机构:牛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被引量:60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比碘染色前后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方法 在高发现场对3 022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食管黏膜颜色、形态和黏膜下血管纹理,碘染色后再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行组织活检。结果 经活检组织学诊断,并发现食管癌131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659例。碘染色前后发现食管癌分别为57例、111例,发现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154例、505例。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内镜检查中碘染色可明显提高浅表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
- 王国清郝长青赖少清王贵齐吕宁林冬梅杨玲谢永强
- 关键词:碘染色食管癌
- 中国非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人群脂蛋白(a)水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目的描述中国非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脂蛋白(a)[Lp(a)]的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其中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的对照人群进行分析,使用参比实验室检定的多克隆抗体比浊法测定Lp(a)水平,≥75.0 nmol/L定义为高Lp(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5870名非ASCVD人群中,Lp(a)水平呈正偏态分布,M(Q_(1),Q_(3))为17.5(8.8,43.5)n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与高Lp(a)相关(OR=1.23,95%CI:1.05~1.43),中心性肥胖者的高Lp(a)风险降低(OR=0.68,95%CI:0.52~0.89)。随TC、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和载脂蛋白B(Apo B)水平升高,高Lp(a)风险增加,各升高组的OR值(95%CI)分别为2.40(1.76~3.24)、2.68(1.36~4.93)、1.29(1.03~1.61)和1.65(1.27~2.13);HDL-C降低组高Lp(a)风险降低,OR值(95%CI)为0.76(0.61~0.94);而TG、Apo A1与Apo B的比值(Apo A1/B)与高Lp(a)风险呈负相关,TG升高组的OR值(95%CI)为0.73(0.60~0.89),Apo A1/B升高组的OR值(95%CI)为0.60(0.50~0.72);Lp(a)水平与血脂指标(除Apo A1外)的相关性均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01)。未发现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与Lp(a)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Lp(a)水平与性别及中心性肥胖有关,但受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较小。
- 柯雅蕾潘烺吕筠孙点剑一裴培陈怡平杨玲杜怀东Clarke Robert陈君石陈铮鸣章晓陈婷李润琴齐丽彤李立明余灿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中国2008年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的估计及预测被引量:70
- 2012年
- 目的估计中国2008年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年后其发病数和死亡数。方法根据中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数据以及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的结果,估计中国2008年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10--2030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结果2008年中国食管癌、胃癌与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分别为25.9万、46.4万和22.1万,合计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三分之一;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6.7/10万、29.9/10万和14.2/10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5位、第2位和第6位;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4/10万、22.3/10万和6.9/10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第3位和第5位;2008年中国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5年患病数分别为25.7万、68.1万和50.9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7位、第1位和第3位。据预测,中国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数与死亡数将逐年增加,至2030年发病例数将分别达到48.5万、86.0万和40.0万,死亡例数将分别达到41.3万、67.9万和21.2万。结论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目前中国人群的主要消化道癌症,在未来20年其疾病负担将逐年增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 任建松李倩关鹏代敏杨玲
- 关键词:食管肿瘤胃肿瘤结直肠肿瘤
- 出生季节与女性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的关联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出生季节与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生育年限间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剔除初潮年龄在生理范围外(〈9岁或〉18岁)的个体后,纳入285186名女性进行初潮年龄相关分析;在已绝经的女性中排除因施行子宫切除术或卵巢摘除术绝经者,纳入132373人进行绝经年龄及生育年限相关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与春季出生的女性相比,出生于夏、秋及冬季的女性初潮年龄平均晚0.14(95%CI:0.13~0.16)、0.26(95%CI:0.24~0.27)及0.10(95%CI:0.08—0.12)岁,绝经年龄依次晚0.14(95%C1:0.08~0.20)、0.18(95%C1:0.12~0.24)及0.09(95%CI:0.03~0.16)岁。生育年限与出生季节无关。上述关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出生年代的女性中均是一致的。结论出生于春季的女性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均更早。本研究结果提示生命早期某些与季节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 司佳卉孟若谷吕筠郭彧卞铮余灿清杨玲谭云龙裴培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 关键词:生命早期初潮年龄绝经年龄
- 中国22万男性人群体重指数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的15年前瞻性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尤其是低体重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1990—1991年已随访15年共涉及中国220000名40~79岁男性对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调整年龄、吸烟史及其他潜在混杂因素后,计算BMI与IHD死亡间的相对危险度(艘)。结果基线BMI平均值为21.7kg/m^2。15年随访期间,共有2763例对象死于IHD(占总死亡的6.8%)。在排除了基线调查时已报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对象后,BMI与IHD死亡率之间呈“J”形关系。当BMI〉20kg/m。时,BMI与IHD死亡风险呈正相关。BMI值每升高5kg/m^2,IHD死亡率相应增高21%(95%CI:9%。35%,P=0.0004)。而当BMI〈20kg/m^2时,IHD死亡风险反而随着BMI的下降呈上升的趋势。在BMI值为20~21.9、18~19.9、〈18kg/m^2范围时,其对应的艘值分别为1.00、1.11和1.14。在排除了前3年随访中死亡的病例或将分析局限于从不吸烟者中,BMI与IHD死亡风险的关系仍呈现相同趋势。结论对于处在所谓正常BMI范围值内(20—25kg/m^2)的人群,BMI与IHD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但当BMI低于这一范围,两者的关联极有可能为负相关。
- 周脉耕陈铮鸣胡以松杨玲王骏Margaret Smith葛辉谢俊卿杨功焕
- 关键词:体重指数缺血性心脏病队列研究流行病学
- 河北磁县、河南林县食管癌流行趋势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 对我国河北磁县、河南林县食管癌发病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方法 采用磁县、林县食管癌发病、死亡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 ,并用灰色系统GM (1,1)模型预测其发病率、死亡率趋势。结果 近十年来磁县、林县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但较为缓慢。预测 2 0 0 2年食管癌发病率男性为 99.6 0 / 10万 ,女性为 6 5 .81/ 10万 ,食管癌死亡率男性为75 .5 4 / 10万 ,女性为 4 4 .76 / 10万 ,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仍属较高水平。结论 磁县、林县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仍属较高水平 ,提示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在该地区开展食管癌的综合防治工作 ,坚持不懈。
- 贺宇彤杨玲侯浚邵壮张思维孟凡书连士勇乔友林
- 关键词: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
- 子宫颈癌多个筛查试验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被引量:17
- 2001年
- 目的 运用诊断试验评价及聚类分析技术 ,综合分析六种宫颈癌筛查试验。方法 分别计算各试验的准确度、约登指数、比数积、Kappa系数、信息量 ,并进行样品聚类分析。结果 Thin Prep涂片法及 HPV直接检测法诊断价值最高 ,荧光分光镜检法最差。聚类分析分出三类 :Thin Prep涂片法与 HPV直接检测法 ;阴道镜检测、直接肉眼观察法与 HPV自己取样法 ;荧光分光镜检法。结论 荧光分光镜检法不宜用于筛查。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及实际情况 。
- 杨玲乔友林李楠张荀孔令华戎寿德马俊飞J Belinson
- 关键词:子宫颈癌聚类分析
- 中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110
- 2003年
- 目的描述我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分布情况,为新世纪我国对子宫颈癌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70年代及90年代两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计算经年龄地区调整后的子宫颈癌死亡粗率及调整率。基于年龄调整率比较两个年代的子宫颈癌的变化及趋势。结果在20年中,子宫颈癌的死亡率由70年代的10.7/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89/10万,下降了63.64%,构成比由15.19%下降为4.86%,在恶性肿瘤中所占的位次自70年代的第3位降至90年代的第6位。但是,下降趋势不均匀,仍然有一些高危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或保持不变,有些地区,如甘肃武都及山西阳城甚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尽管城乡两地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01),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90年代的资料显示在城市年轻的妇女中子宫颈癌有较陡的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子宫颈癌在20年中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新世纪我国预防与控制子宫颈癌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的年轻妇女。
- 杨玲皇甫小梅张思维鲁凤珠孙秀娣孙杰牧人李连弟乔友林
- 关键词:子宫颈癌死亡率
-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午睡行为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午睡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成年人午睡习惯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肿瘤的个体后,采用logistic回归描述调查对象午睡习惯的地区和年龄分布,分析午睡习惯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肝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10145名研究对象,其中39.9%有夏季午睡习惯,20.8%有常年午睡习惯。夏季午睡和常年午睡的分布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及苏州市项目点以夏季午睡为主,比例在32.9%~73.3%之间;海口市和柳州市常年午睡率较高,分别为60.4%和63.3%。常年午睡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P<0.001),以70岁组最高(31.9%)。夏季午睡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肝病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0(1.07~1.14)、1.03(1.02~1.05)、1.07(1.02~1.12)和1.07(1.00~1.14),常年午睡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肝病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3(1.29~1.37)、1.11(1.09~1.13)、1.39(1.33~1.45)、1.33(1.26~1.41)、1.12(1.08~1.16)和1.27(1.18~1.37)。结论CKB项目的人群在午睡习惯上存在地区及年龄差异,午睡与主要慢性疾病呈正相关,且常年午睡与慢性病相关性更高。
- 温俏睿朱蕴卿吕筠郭彧裴培杨玲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余灿清陈铮鸣李立明
- 关键词:年龄差异慢性病
- 中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 温俏睿刘琪吕筠郭彧裴培杨玲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余灿清陈铮鸣李立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 关键词:辣食前瞻性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