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东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铜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SO_4^(2-)/Al_2O_3型固体超强酸固定床合成N-羟乙基吡咯烷酮的研究
- 2016年
- 采用在固定床工艺以SO^(2-)_4/Al_2O_3型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催化γ-丁内酯和乙醇胺脱水合成N-羟乙基吡咯烷酮(NHP)。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80℃、γ-丁内酯与乙醇胺的物质的量比为1:1.3、进料速度为0.3m L/min时产品NHP的反应效果最佳,转化率为78.3%、选择性45.6%。该合成方法反应步骤少,催化剂效率高,可连续反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 杨文忠魏永忠吕慧敏石崇杰张小东李修刚
- 关键词:固定床Γ-丁内酯固体超强酸
- 黑斑蛙不同放养密度对稻蛙共作水稻生长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开展了黑斑蛙不同放养密度对稻蛙共作水稻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于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测量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设置水稻单作(RM)、稻蛙共作(RF)2种模式。黑斑蛙蝌蚪设置11个处理组,分别为RF5、RF6、RF7、RF8、RF9、RF10、RF11、RF12、RF13、RF14和RF16,对应投放密度为每667 m25万、6万、7万、8万、9万、10万、11万、12万、13万、14万和16万尾。结果表明,稻蛙共作模式的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作用速率,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模式,黑斑蛙蝌蚪投放密度为每667 m28万尾处理组的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指出,黑斑蛙蝌蚪每667 m28万尾为最佳投放密度,可以作为贵州山区稻蛙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的参考投放密度。
- 梁正其梁正其陈岚英张小东吴家毓李涛
- 关键词:黑斑蛙投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