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勇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对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对158例行肝癌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全腹腔镜手术者102例,开腹手术者56例,依据术后HBV再激活情况,分析影响HBV再激活危险因素。结果 20例患者发生术后HBV再激活,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值(95%CI)为3.217(1.325,8.624),P=0.012]和抗病毒治疗[OR值(95%CI)0.351(0.115,0.749),P=0.025]是影响术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腹腔镜组、开腹组HBV再激活率分别为8.5%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例数均显著小于或短于传统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再激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者11例,抗病毒治疗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率和高HBV-DNA拷贝量例数显著高于未抗病毒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方式和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术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过程手术时间的延长、术中失血量的增多和输血均会增加HBV再激活风险,选择腹腔镜手术和术前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术后再激活风险。
- 马灿业王新友李宝金廖坚松范少峰易志勇肖冠英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腹腔镜开腹切除术HBV再激活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术后康复情况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及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联合组,各39例。腹腔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两组患者均作1年随访,观察其术后消化道症状改善状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7.48)m L、(0.51±0.98)d、(1.20±0.84)d、(1.98±1.54)d,均少于腹腔镜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低于腹腔镜组的33.33%(P<0.05);术后即刻、术后1周联合组VAS评分分别为(4.23±0.41)分、(2.46±0.17)分,均低于腹腔镜组(P<0.05);末次随访,联合组KPS评分上升至(89.98±1.24)分,高于腹腔镜组(P<0.05);联合组术后恢复Ⅰ级占87.18%,高于腹腔镜组的64.10%,Ⅲ级0例,所占比例低于腹腔镜组的15.38%,两组Ⅰ级、Ⅲ级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术治疗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疗效肯定,微创优势明显,患者远期恢复效果好,安全性高。
- 马灿业李宝金廖坚松范少峰易志勇
-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腹腔镜胆道镜康复
- 术中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在乳腺旋切术后血肿预防的作用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乳腺微创旋切术术中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预防术后皮下瘀斑和血肿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32例因乳腺肿物需行微创旋切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使用了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进入肿物残腔,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比较两组术后皮下瘀斑和血肿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皮下瘀斑和血肿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0. 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使用灌注可吸收止血膜溶液可以降低乳腺微创旋切术后发生皮下瘀斑及血肿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 廖坚松陈焕忠易志勇孙宇
- 关键词:乳腺肿物乳腺微创旋切术皮下瘀斑术后血肿
-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9例为研究组,以同期确诊的150例单纯乙肝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对症治疗,比较其肝癌发病率、治疗前后血清病毒载量、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前研究组病毒载量、γ-GT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毒载量(24.29±1.03)拷贝/mL、γ-GT(56.29±1.28)U/L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其CD3^+(1345.21±6.97)个/μL、CD4^+(286.19±1.97)个/μL、CD8^+(870.65±1.59)个/μ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肝癌发病率16.85%明显高于对照组5.33%(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率高于单纯乙肝肝硬化,且其血清生化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在治疗前后发生明显变化,临床应加以监测。
- 马灿业李宝金廖坚松范少峰易志勇
- 关键词:艾滋病乙型肝炎肝硬化生化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