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勇辉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多巴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压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药效
  • 1篇药效学
  • 1篇一家系报告
  • 1篇震颤
  • 1篇震颤性麻痹
  • 1篇肾血管
  • 1篇肾血管性
  • 1篇肾血管性高血...
  • 1篇肾血管性高血...
  • 1篇帕金森

机构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容奇医院

作者

  • 3篇黎锦如
  • 3篇潘勇辉
  • 1篇黎曙霞
  • 1篇胡学强
  • 1篇陈玲
  • 1篇黄如训
  • 1篇莫建伟
  • 1篇朱懿
  • 1篇苏镇培
  • 1篇黄秋云
  • 1篇刘天琪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附一家系报告被引量:8
1996年
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附一家系报告胡学强潘勇辉黎锦如黄秋云雷振宏刘天琪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采用驱铜等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
胡学强潘勇辉黎锦如黄秋云雷振宏刘天琪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流行病学家系报告
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
1999年
目的 根据左旋多巴(LD) 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差异探讨帕金森病(PD) 症状波动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测定症状稳定(SP) 和症状波动(FP)PD 病人服单剂量LD 后的多时点血药浓度,同时动态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根据Sheiner 效应室模型理论推导出两组病人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的关系曲线,比较两者曲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SP 和FP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关系曲线的参数有较大的差异,EC50 、Hill 系数与病程、病级、LD 疗程正相关,T1/2eq与病程、病级、LD 疗程负相关。结论 LD 效应室药物浓度效应关系是研究PD 长期治疗后临床效应变化的有效方法。PD临床药效学变化规律对PD 症状波动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黎锦如朱懿黎曙霞陈玲潘勇辉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左旋多巴药效学药物疗法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病变被引量:24
1990年
用狭窄 Sprague—Dawley 大白鼠肾动脉方法,复制了可靠而稳定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并观察到脑动脉发生透明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及增生性改变,病变与血压程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脑血管严重损害者有血栓及微动脉瘤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脑水肿、梗塞及出血。显示这种大鼠的脑血管病变特点点及发展过程与人类慢性高血压病的脑血管损害极相似。
黄如训莫建伟苏镇培陈颖贤潘勇辉黎锦如
关键词:脑动脉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