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震

作品数:37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会议论文
  • 1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7篇出血
  • 6篇颅内
  • 6篇脑损伤
  • 5篇血性
  • 5篇植骨
  • 5篇植骨融合
  • 5篇植骨融合术
  • 5篇植骨融合术治...
  • 5篇融合术
  • 5篇融合术治疗
  • 5篇缺血
  • 5篇寰枢
  • 5篇寰枢关节
  • 5篇寰枢关节脱位
  • 5篇脱位
  • 5篇难复性
  • 5篇难复性寰枢关...
  • 5篇脑损伤后
  • 5篇进展性出血性...

机构

  • 30篇连云港市第一...
  • 9篇徐州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0...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36篇陈震
  • 32篇李爱民
  • 25篇陈军
  • 24篇吴海滨
  • 23篇颜士卫
  • 18篇江伟
  • 16篇李宁
  • 15篇周辉
  • 10篇刘希光
  • 8篇王富元
  • 4篇张洪伟
  • 3篇孙勇
  • 3篇陈慧珍
  • 2篇罗强
  • 2篇夏咏本
  • 2篇黄大伟
  • 2篇殷杰
  • 2篇周辉
  • 2篇马逵
  • 2篇李云龙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江苏省第十八...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1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米诺环素对大鼠面神经缺血损伤模型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015年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面神经缺血损伤模型,观察米诺环素对面神元细胞凋亡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诺环素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徐进旺李爱民刘希光陈慧珍李宁孙勇陈震朱家球
关键词:面运动神经元米诺环素神经缺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细胞淋巴瘤
核磁共振导航辅助下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
陈军李爱民吴海滨王富元刘希光江伟陈震
寰枢关节复位并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陈军李爱民周辉吴海滨江伟颜士卫李宁陈震
微创穿刺技术在神经外科急症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颅内血肿和急性脑积水等是现今神经外科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神经外科微创理念的发展及CT等辅助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微创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我院自2007年10月~2009年3月利用微创穿刺外引流术、配合血肿溶解技术对98例急诊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出血脑室铸型,术后突发脑积水等)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罗强陈军颜士卫夏咏本刘希光李宁吴海滨陈震李爱民
关键词:神经外科急症微创理念穿刺技术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
胶质瘤并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
陈军李爱民孙勇颜士卫周辉吴海滨陈震梁径山黄正千江伟
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轻中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8月132例轻中度TBI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41例(31.1%)进展为PHI(PHI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入院时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部位、血肿类型、是否合并脑挫裂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入院首次凝血功能指标、血糖、血常规、肾功能,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类型、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红细胞计数、血糖和出院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压(OR=2.417,P=0.045),合并脑挫裂伤(OR=2.792,P=0.017)和D-二聚体≥6500μg/L(OR=4.968,P=0.000)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中度TBI患者若存在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和较高水平D-二聚体(≥6500μg/L)更易发生PHI,需要加强监测。
王武盛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陈震周辉江伟李宁李世安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D-二聚体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固定在成人椎管内肿瘤术中应用
陈军李爱民吴海滨王富元刘希光张洪伟陈震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81例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破裂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其手术时机分为4组:超早期组(〈24 h)、次早期组(24~72 h)、间期组(4~10 d)、延期组(≥11 d),分别对出院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以m 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不同时机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良好(m RS≤2分)的发生率。结果 :出院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患者,超早期组32例(61.5%),次早期组46例(82.1%),间期组66例(56.4%),延期组38例(67.9%)。超早期组与次早期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6,P=0.017);次早期组与间期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6,P=0.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在3 d内适时接受开颅夹闭治疗即可,而非必须在发病24 h内急诊手术,否则应在发病10 d后待脑血管痉挛缓解后接受治疗,同样可获得较好预后。
朱家球陈震陈慧珍梁径山颜士卫孙勇李爱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预后
寰枢关节复位并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陈军李爱民周辉吴海滨江伟颜士卫李宁陈震
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枕大池重建治疗
陈军李爱民吴海滨陈震王富元周辉江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