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博
-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Kiss-1和Kiss-1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侵袭和转移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Kiss-1 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R 为其受体在其他肿瘤中研究较多,然而两者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未明...
- 李超杨明刘德华田博赵红艳于卫芳
- 关键词:胃癌KISS-1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细胞株
- 氩氦刀冷冻治疗上颌窦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上颌窦癌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IL-6、TNF-α、TNF-β、INF-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6年8月37例采用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上颌窦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5例采用传统手术+局部放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记录与随访两组的近、远期疗效以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与验证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6.75%和60.00%。手术后两组CD8+降低,CD4+/CD8+升高(P<0.05)。术后不同时期患者血清IL-6、TNF-α、TNF-β、INF-γ含量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上颌窦癌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 郑峥邹长鹏赵丽萍田博薄常文安永辉李娜梁献伟郭英
- 关键词:氩氦刀冷冻治疗上颌窦癌免疫功能并发症
- 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应用价值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 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 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5月, 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 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 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 白光组208例, 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 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 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 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 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 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 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 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为金标准, 对HP感染判断, 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 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 新
- 韩双双邬瑞金陆一峰王静李超田博王世卉王欣于卫芳刘枫胡端敏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
-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对比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和内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EMR-Cap)对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行内镜治疗并获随访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82例,其中行MBM治疗50例(MBM组),EMR-Cap治疗32例(EMR-Cap组)。分析内镜下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完整切除率、治疗成功率、病灶大小和侵及周径、治疗时间、并发症、治疗费用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MBM组完整切除率及治疗成功率与EMR-C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BM组切除病变长度及累及周径显著大于EMR-Cap组(P<0.01);MBM组平均治疗用时显著短于EMR-Cap组(P<0.05);MBM组合并出血及狭窄发生率与EMR-C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M组平均治疗费用显著低于EMR-Cap组(P<0.05);术后随访MBM组复发率与EMR-C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M与EMR-Cap均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MBM较EMRCap具有切除范围大、治疗用时短、易于掌握、花费少等优点。
- 段志英李超马彩芬韩双双王欣田博魏字坦于卫芳
-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
- 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热塑膜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患者使用未改进的热塑膜与使用经改进的热塑膜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以及急性放射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的对比,对改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30例,A组15例采用热塑膜固定,B组15例同样采用热塑膜但对照射部位的热塑膜进行切除处理。2组患者治疗前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摆位验证,比较2组摆位误差,同时统计2组患者急性放射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X(2.58±0.72)mm、Y(2.80±0.71)mm、Z(2.28±0.57)mm;B组:X(2.39±0.70)mm、Y(2.62±0.63)mm、Z(2.42±0.59)mm,A、B 2组在X、Y、Z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放射皮肤损伤为:Ⅰ级4例(26.7%),Ⅱ级8例(53.3%),Ⅲ级3例(20%);B组急性放射皮肤损伤为:Ⅰ级11例(73.3%),Ⅱ级3例(20%),Ⅲ级1例(6.7%),2组均无出现Ⅳ放射皮肤损伤。A、B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Ⅱ、Ⅲ级急性放射皮肤损伤的发生比例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在用热塑膜固定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患者体位时,可通过切除照射部位的热塑膜降低皮肤反应,这一改进方法不会加大患者的摆位误差,确保了患者摆位精度和治疗疗效,同时减轻了患者因皮肤反应带来的痛苦。
- 徐慧梁献伟张遵浩田博李雄飞卞云飞薄常文
- 关键词: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
- 冷圈套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评价冷圈套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询有关冷圈套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开始至2014年12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然后采用RevMan5.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总计1712枚结直肠小息肉(直径2—9mm)纳入分析范围。Meta分析结果显示:冷圈套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与传统方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99—1.03,P=0.35);冷圈套组的息肉切除时间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组(SMD=-1.80,95%CI:-2.60--0.99,P〈0.0001);冷圈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传统方法组(RR=0.24,95%CI:0.10~0.55,P=0.0007)。结论冷圈套切除结直肠小息肉与传统切除方法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但更安全,且用时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段志英王鹏羽韩双双赵云霞李超田博刘德华于卫芳
- 关键词:息肉结直肠高频电META分析
- 人食管癌细胞系EC-1701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食管癌细胞系EC‑1701及其应用,所述人食管癌细胞系EC‑1701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7201,所述人食管癌细胞系EC‑1701能够完成各类分子生物学实验...
- 于卫芳姜霞赵增仁王景广田博褚茜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