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
-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研究目的: 基于我国食管癌早治早治内镜筛查项目,在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描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分布及进展规律,建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及进展风险预测模型;筛选及验证食管癌前病变预测预警的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为我国高...
- 王孟
- 关键词:食管癌癌前病变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
- 中国农村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终生一次内镜筛查适宜年龄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对食管癌终生一次内镜筛查不同起始年龄筛查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探讨在中国农村食管癌高发区开展内镜筛查的适宜年龄。方法建立Markov模型,从卫生经济学和流行病学方面预测并比较不同起始年龄筛查方案终生一次内镜筛查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筛查起始年龄为40、45、50和55岁的筛查方案挽救生命年分别为629.51、769.88、738.98和533.21年/10万人,其中45岁组最高。各筛查方案与对照组比较,均符合成本?效果原则,其中40岁组筛查方案每挽救1个生命年所需成本最高,55岁组筛查方案每挽救1个生命年的成本低于对照组。45岁组和50岁组筛查方案具有优势,其增量成本依次为34962.87和3346.43元/年,50岁组筛查方案多挽救1个生命年增量成本相对较低。结论中国现行40岁起始筛查方案和其他起始年龄筛查方案均符合成本?效果原则,但起始年龄45岁组最符合成本?效果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状况和各筛查方案的实际效果,建议在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以45岁作为食管癌终生一次内镜筛查的筛查起始年龄;在经济富裕地区,以40岁作为筛查的起始年龄,以获得更好的筛查效果。
- 冯昊宋国慧杨娟郝长青王孟李变云赵德利刘志才魏文强乔友林
-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成本-效果分析
- 终生一次内镜筛查降低食管癌累计发病率和死亡率被引量:4
- 2015年
- 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的食管癌筛查技术方案或指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内镜下筛查已应用于中国的食管癌高发地区,但之前一直没有高级别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支持内镜筛查能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证实食管癌高发区内镜筛查技术和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我国学者在食管癌高发区磁县(河北邯郸)开展了一项覆盖近5万人、长达10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内镜筛查技术对食管癌预防效果明显,经过长期随访,
- 王孟乔友林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筛查发病率死亡率
- 上消化道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目的 目前贲门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且研究证据较少.本研究欲利用队列研究,前瞻性探讨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居民贲门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2005-2009 年在河南省林州市、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和山东省肥城市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建立...
- 谢双华李新庆王孟邵丹彤秦宇李敏娟周家陈陈茹魏文强
- 关键词:贲门癌病因前瞻性队列研究
- 2005-2009年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分布研究
- 目的了解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高发区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检出率参考值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食管癌高发区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回顾性整理2005--2009年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和山东省...
- 王孟郝长青赵德利李变云王进武雷复华周瑞雪马山蕊马箐李琰琰冯昊李新庆魏文强
- 关键词:食管肿瘤癌前状态患病率
- 文献传递
- 2005-2009年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分布研究被引量:28
- 2015年
- 目的:了解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高发区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检出率参考值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食管癌高发区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回顾性整理2005—2009年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和山东省肥城市40~69岁参加内镜下碘染色筛查人群病理诊断数据,共15709名,排除筛查前患有重要器官疾患者11例及病理诊断不明确者35例,进入分析的目标人群共15663名。计算内镜筛查依从性,比较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性别、地区、年龄分布差异,采用95%CI值分析食管癌及各级别癌前病变检出率范围。结果内镜筛查依从性为49.36%(15709/31826),女性(54.05%,8447/15628)依从性高于男性(44.83%,7262/16198)(χ2=88.14,P<0.001)。食管病变检出率为21.88%(3427/15663)。男性食管基底细胞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4.17%(302/7246)、17.22%(1248/7246)、1.67%(121/7246)、0.83%(60/7246),均高于女性[分别为3.45%(290/8417)、14.82%(1247/8417)、1.41%(119/8417)、0.48%(40/8417)],且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8、<0.001、0.960、0.006)。食管癌及各级癌前病变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值均<0.001),其中40~44岁调查对象食管基底细胞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2.69%(94/3500)、8.11%(284/3500)、0.40%(14/3500)和0.14%(5/3500);65~69岁调查对象分别为5.46%(46/843)、23.25%(196/843)、3.68%(31/843)和2.14%(18/843)。林州市食管基底细胞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4.90%(504/10287)、17.37%(1787/10287)、1.79%(184/10287)、0.60%(62/10287),除食管癌外,均高于肥城市[分别为1.64%(88/5376)�
- 王孟郝长青赵德利李变云王进武雷复华周瑞雪马山蕊马箐李琰琰冯昊李新庆魏文强
- 关键词:食管肿瘤癌前状态患病率
-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分布特征及其进展规律研究
- 目的: 基于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三个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内镜筛查项目,描述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布、进展、发病/死亡规律,为制定不同级别癌前病变检出率参考值范围及随诊间隔,优化现行食管癌早诊早治...
- 王孟
- 关键词:食管癌癌前病变
- MicroRNAs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7年
-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18~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可通过负调控靶基因,参与体内的基本信号传导途径。其主要来源于组织、血液、唾液,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不同来源的miRNAs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肿瘤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并且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中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分子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全文就不同来源的miRNAs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预后及基因治疗方面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 马箐马山蕊王孟刘芬魏文强
- 关键词:MICRORNAS食管癌癌前病变分子标志物
- 2011年林州市肿瘤登记资料质量控制数据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以2011年林州市肿瘤登记资料为例,分析农村肿瘤登记数据质量控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农村地区肿瘤登记资料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回顾性整理2011年林州市肿瘤登记报告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及2008-2011年人口资料,从人口结构、病理诊断比例(MV%)、只有死亡证明比例(DCO%)、死亡发病比(M/I)和发病率变化趋势等方面,评价林州市肿瘤登记资料的可比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结果 2008-2011年林州市人口结构不稳定;2011年林州市全部恶性肿瘤MV%为79.1%,DCO%为1.4%,M/I为0.634。与全国农村与加拿大肿瘤登记资料质量相比,部分癌种存在发病或者死亡漏报;2008-2011年林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变化过大。结论要达到《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及《五大洲发病率》数据质量要求,林州等其他农村肿瘤登记点应在人口数据、发病死亡病例随访尤其是非高发肿瘤病例的随访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 王孟李变云马山蕊于晓东马箐刘志才付方现张思维魏文强
- 关键词:肿瘤登记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逐点分析法预测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前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逐点分析法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其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73例单发病灶HCC患者,其中疾病稳定组35例,疾病进展组38例。在RFA治疗前对全部患者行屏气DWI扫描,使用DWI逐点分析法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最小10%ADC值(ADC10)、最小30%ADC值(ADC30)、最小50%ADC值(ADC50)以及平均ADC值(ADC100),并与非病变区域的ADC100对比,得到RADC10、RADC30、RADC50以及RADC100。结果RFA治疗前,疾病稳定组与疾病进展组患者的ADCmADC50、ADC100、RADC30、RADC50以及RADCl00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6.0±10.6)个月。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DC10、RADC30、RADC50与全组患者的PFS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RADC50对全组患者的PFS有明显影响(P〈0.05)。以全组患者RADC50的中位数0.72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RADC50〈0.72组患者的PFS为(30.2±3.0)个月,RADC50≥0.72组患者的PFS为(20.0±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逐点分析法测得的RADC50是预测HCC患者RFA治疗疗效的最稳定和关键因素。
- 马霄虹赵心明欧阳汉王爽叶枫王孟周纯武
-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