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瀚
- 作品数:18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赛格力与惠尔血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比较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赛格力与进口G–CSF惠尔血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供者应用赛格力或惠尔血4.2~12.8μg·kg^(-1)·d^(-1)连续5 d皮下注射,若第4天白细胞低于30×10~9·L^(-1),第4.5天开始采集前2 h加用G–CSF 5μg·kg^(-1)皮下注射,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若采集数量不够,第5.5天再采集1次。并观察供者动员、采集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赛格力组与惠尔血组所用剂量,分别为(7.6±1.6)μg·kg^(-1)·d^(-1),(5.4±0.7)μg·kg^(-1)·d^(-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赛格力组与惠尔血组动员后白细胞均升高,分别为(43.3±11.1)×10~9·L^(-1),(45.1±7.5)×10~9·L^(-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赛格力与惠尔血对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赛格力组有2例供者需采集2次,两组结果分别为采集物单个核细胞(MNC)·kg^(-1)(9.3±4.4)×10~8·kg^(-1),MNC·kg^(-1)(8.9±6.2)×10~8·kg^(-1);CD34^+·kg^(-1)(6.9±5.3)×10~6·kg^(-1),CD34^+·kg^(-1)(8.3±7.3)×10~6·kg^(-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动员剂对供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赛格力动员效果略差于惠尔血,但通过增加赛格力剂量、采集干细胞次数,两者均能成功的动员健康供者。赛格力能可靠用于健康供者的动员。
- 罗畅如陈伟红李明杜新楼瑾蔡云汪鹏程张晓瀚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
- 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培门冬酶方案对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在培门冬酶治疗前ld及治疗后4、9、14d,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监测,并对纤维蛋白低于1.0g/L的患者输注适量的冷沉淀。结果33例患者经培门冬酶治疗后,31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占93.9%),以FIB下降为主:除治疗后4dP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T、AFTT、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注适量冷沉淀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皮肤散在瘀斑,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出血现象。治疗后2周FIB逐渐恢复,但仍未达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培门冬酶时需密切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培门冬酶对FIB影响明显,必要时补充冷沉淀治疗。
- 罗畅如陈伟红杜新蔡云蔡力生张晓瀚
- 关键词:培门冬酶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冷沉淀
- 强化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疗效观察及分析
- 张晓瀚汪鹏程刘焕勋蔡云杜新
- 原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3个月、6个月分子生物学反应对预后评估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意义
- 2021年
- 目的:评价原研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3个月、6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新诊断CML-CP患者,给予格列卫400 mg,1次/d,口服,评价3个月、6个月时国际化标准BCR-ABL1(BCR-ABL1^(IS))转录本水平、随访时间内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累积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无病生存(EFS)率。结果:3个月时,71例患者均格列卫治疗≥3个月,其中46例(64.8%)BCR-ABL1^(IS)≤10%,25例(35.2%)BCR-ABL1^(IS)>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获得EMR患者累积MMR率和累积CCyR率优于BCR-ABL1^(IS)>1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7%vs 65.0%,P=0.001;95.7%vs 60.0%,P<0.001);6个月时,有66例患者可供评估,其中43例(65.1%)BCR-ABL1^(IS)<1%,23例(34.9%)BCR-ABL1^(I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1%vs 34.9%,P<0.001);6个月时获得EMR患者累积MMR率和累积CCyR率优于BCR-ABL1^(IS)≥1%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5%vs 50.0%,P<0.001;92.9%vs 60.0%:P=0.002);3个月、6个月获得EMR患者无病生存(EFS)率优于非EM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和P<0.001)。结论:原研伊马替尼治疗初发CML-CP 3个月、6个月EMR预示较高的累积MMR率、累积CCyR率和EFS率,是良好的预后指标,可以作为早期治疗调整的参考。
- 王宁杜新张晓瀚朱锦灿
- 关键词:白血病髓性慢性
- 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 2020年
- 目的比较一线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继续伊马替尼原方案或转换为尼洛替尼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45例患者,分为伊马替尼组22例及尼洛替尼转换组23例,22例伊马替尼组患者继续接受原方案伊马替尼治疗,剂量均为400 mg qd,又将尼洛替尼转换组分为早期尼洛替尼转换组7例,晚期尼洛替尼组转换有16例。尼洛替尼转换组的23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的剂量均为400 mg,q12h。所有入组患者首诊时测定Sokal评分,在治疗过程中随访观察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缓解情况(FISH和RQ-PCR),并对患者用药后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转换尼罗替尼治疗3个月时,早期尼洛替尼转换组中国际标准化BCR-ABL1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BCRABL1IS)<10%的患者有5例(71.4%),晚期尼洛替尼转换组BCR-ABL1IS<10%的患者有6例(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观察6(3~12)个月,尼罗替尼组中有17例(73.9%)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9例(39.1%)患者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伊马替尼组中有9例(40.9%)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2例(9.1%)患者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尼洛替尼组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主要分子学反应患者优于伊马替尼组(P值分别为0.027、0.020)。45例患者中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的患者与未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相比,Sokal评分偏低(P=0.032)。结论尼洛替尼可使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CML-CP患者达到更好的疗效,因此需要及时对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CML-CP患者进行评估后及时更换为尼洛替尼等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张晓瀚杜新王宁范憬超
- 脂质体多柔比星强化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效果观察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脂质体多柔比星强化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20例应用脂质体多柔比星强化预处理方案allo-HSCT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移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白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7 d(13~23 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22.5 d(最短13 d,最长>90 d)。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慢性GVHD分别有2例和1例;出血性膀胱炎8例,EB病毒血症15例,巨细胞病毒血症8例,败血症1例,急性肝损伤1例,真菌性肺炎2例。中位随访31.7个月(0.8~53.8个月),1例患者移植后第25天发生颅内感染而死亡;3例患者随访期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其余16例患者随访期复查均为100%供者基因。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强化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白血病效果较好,提高预处理强度未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EB病毒、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率虽然较高,但积极治疗后均好转。
- 张晓瀚杜新蔡云汪鹏程罗畅如李晓清
- 关键词: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多柔比星
- 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疗效分析(附1例报告)被引量:3
- 2011年
- 患者,男,43岁,主诉腹胀伴白细胞增高2周,于2008年1月就医。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闻及异常,胸骨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5cm,质软,边缘光滑,无触痛。血常规:WBC 30×10^9/L,Hb 110g/L,PLT 510×10^9/L,嗜碱粒细胞比例0.08。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比例0.03,中性中、晚幼粒比例0.38,嗜碱粒细胞比例0.05,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减少;NAP染色:阳性率0.01,积分3分;
- 张晓瀚杜新蔡云楼瑾黄瑞宏李明卓家才
- 关键词:尼洛替尼耐药伊马替尼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造血恢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造血恢复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以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造血干细胞回输后给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结果 PEG-rhG-CSF组与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8.7±3.4)天、(18.0±3.1)天,P=0.281,无统计学差异。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在PEG-rhG-CSF组与rhG-CSF组分别发生26例、29例,发生率分别为53.06%、56.86%,P=0.89,无差异。用药次数分别为2.6次(2~5次)、18.1次(11~31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肌肉疼痛。结论 PEG-rhG-CSF组与rhG-CSF组结果相似,PEG-rhG-CSF具有用药次数少的优势。
- 张晓瀚陈诗彧汪鹏程蔡云杜新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造血恢复
- 格列卫与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及回顾性队列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估格列卫(Glivec)与国产伊马替尼(Generic Imatinib)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新诊断的年龄≥18岁CML-CP患者临床资料,非随机接受格列卫和国产伊马替尼治疗,起始剂量均为400 mg/d,治疗3、6、12个月时评价血液学反应、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定期评价安全性。结果:统计66例CML-CP患者资料,分为格列卫组(A组)和国产伊马替尼组(B组),A组30例,B组36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均≥3个月。3个月时,A组、B组两组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分别为96.7%、94.4%,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60.0%、55.6%,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36.7%、33.3%,国际标准化BCR-ABL1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BCR-ABL1IS)≤10%的比例分别为66.7%、6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时可评估病例中,A组、B组两组CHR率分别为100%、97.1%,CCyR率分别为70.0%、64.7%,BCR-ABL1IS≤1%的比例分别为56.7%、52.9%。12个月时可评估病例中,A组、B组两组CHR率均为100%,CCyR率分别为90.0%、84.8%,BCR-ABL1IS≤0.1%的比例分别为63.3%、6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追踪随访12(3~48)个月,A组和B组无事件生存率(EFS)相比,Log-rank,P=0.735,无加速急变生存率(PFS)相比,Log-rank,P=0.7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初发CML-CP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原研伊马替尼比较无明显差异。
- 王宁杜新张晓瀚朱锦灿
- 关键词:格列卫
- Daratumumab治疗原发耐药MM病例分享及文献复习
- 张晓瀚汪鹏程刘焕勋蔡云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