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宏

作品数:13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多态
  • 6篇民族
  • 4篇遗传多态
  • 4篇遗传多态性
  • 4篇少数民族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Y染色体
  • 2篇多态性
  • 2篇云南少数民族
  • 2篇人类遗传学
  • 2篇普米族
  • 2篇纳西族
  • 2篇基因
  • 2篇MTDNA
  • 1篇大峡谷
  • 1篇代谢酶
  • 1篇单倍型
  • 1篇单倍型频率
  • 1篇多态分布

机构

  • 10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13篇石宏
  • 9篇肖春杰
  • 8篇董永利
  • 6篇杨洁
  • 5篇曾卫民
  • 5篇杨智丽
  • 5篇高路
  • 4篇李开源
  • 3篇李卫翔
  • 3篇鲁靖
  • 3篇杨晓霞
  • 2篇昝瑞光
  • 2篇宿兵
  • 1篇卢志祥
  • 1篇任玲
  • 1篇张文逸
  • 1篇王文强
  • 1篇罗虹
  • 1篇张锐
  • 1篇程宝文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Journa...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Zoolog...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现代人群起源与史前迁移的群体遗传学和古DNA研究
现代人起源和史前迁移问题的遗传学研究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首先,它可以解答人类所关心的关于自身的起源以及人们祖先的史前活动问题;其次,现代人祖先分开并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受到不同的外界环境和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石宏
关键词:群体遗传学古DNA
云南28个群体中含黄素单氧化酶3基因突变频率分布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研究含黄素单氧化酶 3(flavin- containing monooxygenase3,FMO3)基因突变频率在云南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云南 2 4个少数民族的 2 8个群体进行了 FMO3基因型分析。结果 FMO3/ Stop1 48频率分布范围为 0 .174~ 0 .80 3,平均为0 .395 ;FMO3/ L ys1 58频率分布范围为 0 .0 5 6~ 0 .4 14 ,平均为 0 .2 0 8;FMO3/ Gly30 8频率分布范围为 0~0 .2 17,其中布朗族、新平花腰傣、德宏水傣、壮族、德昂族、景颇族、怒族和回族的频率为零 ,平均为 0 .0 4 6。结论 FMO3基因突变频率不仅民族间有较大的差异 ,而且同一民族不同群体也不相同。
曾卫民杨洁董永利石宏高路杨智丽鲁靖郝肇菁肖春杰
关键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少数民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药物代谢酶
怒江大峡谷及下游地区7个云南少数民族YAP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2002年
本文以怒江大峡谷及下游地区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和傣族 7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为对象 ,利用PCR分型法筛查Y染色体特异区YA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显示 :怒族的YAP+ 频率为 1 82 %,景颇族为 12 5 0 %,傣族为 10 0 0 %,其他 4个民族群体均为YAP-。
董永利石宏李卫翔杨洁曾卫民李开源肖春杰
关键词:怒江大峡谷少数民族多态性
灵长类大脑进化与人类智力起源的遗传机制
宿兵石宏祁学斌张慧卢志祥张锐
项目在基因结构、表达和调控等层次建立基因分子进化同灵长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演化的关系,这有助于揭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机理及其功能演化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医学应用前景。结果为以下方面:1、人类脑...
关键词: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类遗传学
普米族Y-STR遗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荧光引物genescan技术,分析了云南普米族Y染色体8个微卫星标记,根据8个Y-STR在云南普米族中的高频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组成,对普米族Y染色体进行多态性分析。将普米族数据与报导过的汉族3个Y-STR基因座进行X2检测,差异极为显著。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证据来探讨普米族的Y染色体遗传进化历史。
杨晓霞王文强杨智丽石宏高路曾卫民杨洁董永利肖春杰
关键词:普米族Y-STR遗传多态性
云南18个民族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主成分分析被引量:10
2004年
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中 ,壮、傣、水、布依、布朗、德昂、佤、彝、白、怒、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基诺和独龙 18个民族是由“羌”、“濮”、“越”3大部落群体演化而来 ,是云南的土著居民。利用PCR RFLP方法对这18个土著民族进行Y染色体上 13个双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 ,不同历史族源的民族群体在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百越后裔民族群体中以单倍型H11、H12为主要分布 ;在氐羌后裔民族中以单倍型H5、H6和H8为主要分布 ;在百濮后裔民族群体中主要单倍型分布为H6、H8和H11。进一步主成分分析表明 ,百越后裔民族群体和氐羌后裔民族在主成分图上聚为两组 ,提示父系基因库有不同的来源 。
董永利杨智丽石宏高路鲁靖程宝文李开源昝瑞光肖春杰
关键词:单倍型民族
中国云南25个少数民族Y染色体DYS287位点的地理多态性被引量:17
2002年
对中国25个少数民族的33个群体共1294份样品进行了Y染色体DYS287(YAP)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为:普米族YAP+频率为72.3%,是至今报道东亚人群中的最高频率;YAP+频率较高的有藏族(36.0%)、纳西族(37.5%和25.5%)、壮族(21.3%)、景颇族(12.5%)、苗族(11.8%)、傣族(11.4%,10.0%,3.3%和2.0%)、彝族(8.0%)、云南白族(6.7%和6.0%),YAP+频率较低的有内蒙古的蒙古族(4.3%)、湖南土家族(2.6%)、瑶族(2.2%)、怒族(1.8%);没有发现YAP+的云南民族有拉祜族、哈尼族、阿昌族、独龙族、傈僳族、水族、布依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满族、回族、蒙古族以及湖南白族.33个群体的YAP+平均频率为9.2%,与已报道中国人群的频率相符.YAP+频率在民族间有较大的差异,同一民族的不同群体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结合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相关证据,探讨了中国民族尤其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现存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石宏董永利李卫翔杨洁李开源昝瑞光肖春杰
关键词:少数民族Y染色体遗传多态性人类遗传学民族学
云南4个少数民族8个Y-STR位点的多态分布被引量:11
2003年
对云南蒙古族、纳西族、普米族和藏族 4个少数民族共 1 83份样本进行了 8个Y S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 :4个民族都保留着较高的Y STR遗传多态性 ,在测出的 5 5个等位基因中共构建了 1 0 1种单倍型 ,其中蒙古族有 2 9种 ,纳西族有 1 7种 ,普米族有 2 6种 ,藏族有 4 5种。Rst距阵表明 ,云南蒙古族与普米族和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远 ,分别为 0 2 894 5和 0 2 5 86 2 ;云南藏族与普米族的遗传距离较远 ,为 0 2 0 1 0 9;云南藏族与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近 ,比其他民族两两之间的距离小 1个数量级 ,仅为 0 0 94 75。结合历史学和民族学对
杨晓霞郑冰蓉杨智丽石宏董永利杨洁曾卫民高路肖春杰
关键词:蒙古族纳西族普米族藏族
云南僰人源流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对云南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DNA(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石宏李易罗虹吉学平宿兵
关键词:僰人悬棺葬Y染色体MTDNA
纳西族Y-STR遗传多态性研究
2005年
采用荧光引物genescan技术,分析了云南纳西族Y染色体8个微卫星标记,根据8个Y-STR在云南纳西族中的高频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组成,对纳西族Y染色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纳西族与汉族8个Y-STR基因座进行X检测,差异极显著。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证据来探讨纳西族Y染色体遗传进化历史。
杨晓霞杨智丽石宏高路董永利肖春杰
关键词:纳西族遗传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