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志卿 作品数:14 被引量:4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免疫抑制机制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不仅可以致盲致残,而且可以致命,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进步。RB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改善,挽救了部分患者的眼球和... 鲁志卿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免疫抑制机制 流式细胞仪检测 免疫组化法 文献传递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斜视手术量效关系分析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斜视手术量与矫正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作者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诊治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全部病例。结果TAO患者因斜视需要手术矫正者共30例(32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4岁;左眼21只,右眼11只。32只患眼中,10只眼行下直肌后徙术,10只眼行上直肌后徙术,6只眼行内直肌后徙术,3只眼行上直肌断腱术,2只眼行下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后徙术,1只眼行上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后徙术。32只眼中眼位完全矫正30只眼,术后正位率为93.75%。以29只眼行直肌后徙术后正位的28只眼计算每毫米矫正量,平均为(3.93±1.67)°/mm。上直肌矫正量最小为(2.63±0.83)°/mm,内直肌矫正量最大为(5.33±1.46)°/mm,下直肌矫正量为(4.11±1.55)°/mm;斜视度数≤15°者,矫正量为(2.30±1.09)°/mm;斜视度数16°-30°者,矫正量为(3.56±0.79)°/mm;斜视度数〉30°者,矫正量为(6.02±1.01)°/mm。结论TAO斜视患者单位手术矫正量均大于其他类型斜视的单位手术矫正量;随着斜视度数的增加,每毫米矫正量增大。但其手术定量性仍较差,手术效果预测较为困难。(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82-986) 鲁志卿 颜建华关键词:格雷夫斯病 斜视 眼外科手术 OCT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随诊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成像特征,评价其对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确诊并进行随诊治疗的11例(22只眼)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立即终止妊娠,经予硫酸镁解痉、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利尿脱水及糖皮质激素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等治疗。分别在发病时、产后3、7、28d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形态及厚度(CRT),对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神经上皮形态及CR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产后第3、7、28d检查,患眼平均BCVA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3d视力提高明显,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神经上皮层结构破坏;治疗后神经上皮完全复位。结论OCT可明确显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神经上皮脱离形态、厚度及结构恢复情况,可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无创的客观指标。 熊柯 安美霞 许汉春 李雁 鲁志卿关键词: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的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结果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症状为眼球突出及眼睑皮下肿物伴眼睑肿胀;最常见的体征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及眶压升高,其次为眼睑肿胀和扪及皮下肿物;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者外,患侧眼底多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变区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核磁共振检查示,病变区显示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影。病理检查见瘤细胞为圆形、椭圆形、上皮样多角形和梭形等,胞浆内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和S-100蛋白均呈阳性。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经随访0.5~6年,半数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眶内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由脉络膜、结膜或眼睑蔓延而来,原发者甚为罕见。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特点可做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鲁志卿 颜建华 李永平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 眼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预后相关病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探讨评估患者预后的病理学指标。方法对1995—200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球摘除并病理确诊的12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单眼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断端浸润(χ^2=114.150,P=0.000)、巩膜浸润(χ^2=35.080,P=0.000)、眶组织浸润(χ^2=28.765,P=0.000)、虹膜浸润(χ^2=18.242,P=0.000)、睫状体浸润(χ^2=11.495,P=0.001)和角膜浸润(χ^2=10.240,P=0.001)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筛板后浸润(P=O.045,wald值4.013)和视神经断端浸润(P=0.000,Wald值37.559)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检查有广泛脉络膜浸润、巩膜浸润、眶组织浸润、视神经筛板后浸润和视神经断端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朱丽娟 颜建华 李永平 张浩 鲁志卿 高韶晖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预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患者147例(239只眼),其中78例(126只眼)除常规应用西医治疗外,同时应用滋阴化瘀止血中药。另外69例(113只眼)作为对照组,仅以西医治疗。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时间为4周。结果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改变为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李迎舒 鲁志卿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视网膜病变 翼状胬肉中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ribosomal S6 protein phosphorylation,P-S6)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翼状胬肉组织31例,正常结膜组织1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进行P-S6和CyclinD1的检测及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6例翼状胬肉组织中P-S6蛋白/S6蛋白表达(1.196±0.101)显著高于正常结膜组织(0.295±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翼状胬肉中P-S6、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25/25),正常结膜组织中P-S6阳性表达率为18.2%(2/11)、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9.1%(1/11),正常结膜组织与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5)。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2,P<0.05)。结论 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来实现。 刘彦利 安美霞 许汉春 鲁志卿 轩亚玲 蔡丽 王丽莉关键词:翼状胬肉 细胞周期蛋白D1 电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电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及防治原则。方法对行电按摩治疗的167例(279眼)视神经萎缩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67例(279眼)中,256眼视力及视野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91.76%,其中视神经炎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率为93.20%。术中术后并发症有术中黑矇、球后出血、眼内出血、复视、斜视、上睑下垂、顽固性眼痛及葡萄膜炎等8种。8种并发症除1例眼痛3个月完全恢复外,其它均在4 h^10d内恢复。结论电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好,并发症可防可治。 景连喜 冯建玲 陈慈旋 鲁志卿关键词:视神经萎缩 电按摩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虹膜睫状体炎一例 2013年 患者女,62岁。因“双眼渐进性视朦20年,右眼疼痛伴视朦加重6d”而就诊。患者2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曾多次于外院就诊,并口服药物治疗,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具体诊治情况不详)。 鲁志卿 安美霞 许汉春 桑璇 李雁 曹艺关键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虹膜睫状体炎 药物治疗 视力下降 渐进性 双眼 CD4+CD25+Treg细胞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表达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CD4+CD25+Treg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发生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1~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诊治的RB患者31例。临床资料,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将RB患者作为实验组,共31例;阴性对照组:Coats病患儿1例及眼球破裂伤患儿7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及组织局部CD4+CD25+Treg的比例。又以同样方法检测了7例眼睑恶性肿瘤、11例泪腺恶性肿瘤、13例泪腺良性肿瘤及8例视神经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局部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比例。结果RB患者肿瘤局部较阴性对照组组织局部CD4+CD25+Treg的比例明显增高,分别为(21.56±6.83)%、(9.33+4.45)%,2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1,P=0.032);2个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比例分别为(9.51±3.98)%、(8.48±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9,P=0.217)。眼眶恶性肿瘤(眼睑、泪腺恶性肿瘤)局部CD4+CD25+Treg比例均较高,分别为(23.62±8.62)%、(29.74±9.22)%,而眼眶良性肿瘤(泪腺、视神经良性肿瘤)局部CD4+CD25+Treg比例则较低,分别为(12.61±5.96)%、(8.03±3.57)%,无论眼眶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比例较正常人群均无明显增高。结论RB患者肿瘤局部CD4+CD25+Treg比例增高可能是引起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局部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 鲁志卿 颜建华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免疫逃逸 CD4+CD25+TREG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