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涛

陈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镜
  • 4篇神经内镜
  • 4篇手术
  • 3篇微创
  • 3篇脑出血
  • 3篇出血
  • 2篇血肿
  • 2篇血肿清除
  • 2篇血肿清除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清除术
  • 2篇卒中
  • 2篇微创治疗
  • 2篇疗效
  • 2篇脑卒中
  • 2篇内镜辅助
  • 2篇开颅
  • 2篇基底
  • 1篇代偿
  • 1篇蝶窦

机构

  • 10篇湛江中心人民...

作者

  • 10篇陈涛
  • 8篇徐力
  • 6篇赖勇
  • 3篇郑一科
  • 3篇苏瑞林
  • 1篇李钟安
  • 1篇余庆文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及自制透明鞘管辅助下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经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及自制透明鞘管辅助下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患者均行经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及自制透明鞘管辅助下微创治疗术,观察患者术后的脑血肿清除量以及近期、远期疗效。结果 67例患者术后24 h行头CT检查,51例患者血肿完全清除,12例患者血肿残留量<10 ml,4例患者血肿残留量≥10 ml。总有效率为92.54%。随访患者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分级为Ⅰ级患者20例(30.30%),良好率为80.30%。结论使用经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及自制透明鞘管辅助下微创治疗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方水桥徐力郑一科戚进聪陈涛
关键词:神经内镜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效果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效果.方法: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GOS评分.结果: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96.43%,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4870,P=0.0109).试验组术后2周GOS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035,P=0.0000).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后颅窝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中,肿瘤全切率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借鉴.
方水桥赖勇陈涛徐力
关键词: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下结合磨钻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下结合磨钻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疗效。方法以该院2010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23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镜下结合磨钻辅助进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结合磨钻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方水桥徐力赖勇郑一科陈涛
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
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选取2010年6月1日~2015年3月1日在我院收治的4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囊肿复发情况。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0.16±2.26)d明显少于对照组(16.24±2.52)d,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囊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效果较为明显,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方水桥徐力赖勇郑一科陈涛
关键词: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颅内蛛网膜囊肿
早期康复治疗在ICU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在ICU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8例ICU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n=54)和观察组(n=54),普通组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损伤恢复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损伤、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评分较普通组明显更高,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较普通组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ICU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用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脑损伤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进行缩短,促进患者预后恢复的同时缓解了其经济压力。
丁炜华陈涛王碧珠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ICU重症监护室脑损伤
脊髓前动脉代偿良好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治疗1例
2021年
1病例资料68岁男性,因右侧肢体无力2 d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直径2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未变浅,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NIHSS评分5分,GCS评分15分。入院头部CT未见出血及梗死灶。入院5 h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变差,肌力为2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急诊复查头部CT见左侧小脑局部低密度影(图1A)。急诊行椎动脉造影可见双侧大脑后动脉提前显影,由脊髓前动脉供血(图1A、14B);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瘤M1段闭塞,皮层静脉返流(图1C、1D)。
吴海强李钟安赖勇余庆文苏瑞林戚进聪陈涛徐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脊髓前动脉
腰大池持续引流防治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腰大池持续引流防治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效果。方法纳入病例是本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脑外伤手术患者,均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36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36例患者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格拉斯哥(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临床疗效、脑积水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7 d后GCS评分比参照组高,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44%)比参照组(66.67%)高,试验组脑积水发生率(2.78%)比参照组(22.2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有效减轻患者昏迷症状,降低脑积水发生率,安全可靠。
陈涛方水桥丁炜华
关键词:脑外伤腰大池持续引流脑积水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GCS评分
内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脑深部功能区脑出血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脑深部功能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内镜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深部功能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开颅手术)与观察组(内镜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效果、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术后7 d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 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内镜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深部功能区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时间更短,既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又能减小脑创伤,解除压迫,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方水桥赖勇陈涛徐力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
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模型建立与验证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52例,出院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3分或死亡者54例为预后不良组,改良Rankin评分<3分者98例为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卒中病史及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 Hcy)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预后指数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65.33±9.42)岁]大于预后良好组[(59.24±6.52)岁](P<0.05),发病至治疗时间[(5.28±1.11)h]长于预后良好组[(3.65±1.13)h](P<0.05),男性(62.96%)、脑卒中病史(40.74%)、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81.48%)比率及NIHSS[(12.19±5.28)分]、血清CRP水平[(13.51±5.21)mg/L]均高于预后良好组[56.12%、22.47%、20.41%、(10.52±3.45)分、(9.78±2.35)mg/L](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32±2.98)分]、血清Hcy水平[(13.42±3.98)μmol/L]均低于预后良好组[(9.42±3.15)分、(15.42±4.31)μmol/L](P<0.05),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比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138,95%CI:1.057~1.229,P=0.038)、脑卒中病史(OR=2.081,95%CI:1.265~3.657,P=0.012)、发病至治疗时间(OR=4.992,95%CI:3.415~7.239,P=0.015)、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OR=1.465,95%CI:1.079~2.109,P=
吴海强方水桥徐力戚进聪苏瑞林陈涛
关键词:预后
超早期气管切开术对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超早期气管切开术用于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和气管切开术。根据气管切开术的时间将其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的气管切开术时间为开颅手术前,为超早期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为开颅术后3 d内行气管切开术,为早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观察组患者的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幕上大量出血患者在开颅手术前进行气管切开术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方水桥徐力赖勇苏瑞林陈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