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文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充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暴雨
  • 4篇降水
  • 3篇值模拟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四川暴雨
  • 2篇强降水
  • 2篇急流
  • 2篇降水效率
  • 1篇倒槽
  • 1篇低值
  • 1篇低值系统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敏感性试...
  • 1篇雨量
  • 1篇预报着眼点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性

机构

  • 10篇南充市气象局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青海省海南州...
  • 1篇眉山市气象局
  • 1篇内江市气象局

作者

  • 11篇廖文超
  • 3篇李晓容
  • 2篇高青云
  • 2篇竹利
  • 1篇朱玉祥
  • 1篇王旭
  • 1篇刘海文
  • 1篇陈朝平
  • 1篇梁宁

传媒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农业灾害研究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青海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充市2016年2月份一次寒潮过程分析
2017年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粗网格数值预报资料,研究了2016年2月12~14日发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次区域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500h Pa横槽转竖配合地面冷锋迅速南压引导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寒潮爆发。过程后期,高空形势调整,冷空气中心减弱,控制范围减小,东亚大槽东移出海,我国范围内普遍转为西北气流,寒潮结束。另外,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海平面气压场和850h Pa温度与实况观测基本符合。
王里豪廖文超
关键词:寒潮
四川盆地一次春季暴雨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地面自动站、高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以及WRF模式,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春季暴雨过程进行了基本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伴随高空急流波动的中低层短波槽和中小尺度系统十分活跃、低纬度环流系统稳定的形势背景下,暴雨存在多个落区,其影响系统和触发机制各不相同。暖区暴雨的触发系统初始扰动主要是与江南切变线活动有关的东风倒槽,对流不稳定区地形对加强的偏东气流强迫是盆地西部沿山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南支高空急流与东南风低空急流的垂直耦合为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暖平流引起的低层高能高湿和对流不稳定与弱垂直风切变是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条件。数值模拟表明,尽管WRF模式系统对暴雨发生的低层热力和水汽输送以及沿短波槽分布的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模拟基本正确,但过度估计了锋面降水的强度,对无或弱斜压强迫的暖区暴雨造成漏报。主要原因是较大尺度锋面降水影响系统能够被模式所分辨,而对暖区暴雨不稳定能量触发系统初始扰动发展的模拟能力有限。
高青云高青云李晓容廖文超
关键词:暴雨倒槽高低空急流耦合
2013年7.18四川暴雨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四川境内的区域暴雨(7.18暴雨)进行了分析,并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7.18暴雨是一次典型的低涡暴雨,其主要强降水时段发生在北京时间18日凌晨01—02时,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WRF模式对夜雨的模拟效果要好于白天,这说明WRF模式对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白天降水的模拟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导致7.18暴雨的中尺度低涡具有类似锋区的斜压特征,异常陡峭的θse的分布,使得倾斜不稳定涡旋发展;较强的正涡度中心大值区有利于中小尺度低涡的形成。
廖文超刘海文朱玉祥梁宁
关键词:四川暴雨数值模拟WRF模式
川北飑线成熟阶段灾害性大风成因个例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采用加密探空资料、Himawari-8气象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四川北部一次造成大风灾害的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分析,着重分析该飑线成熟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落区特征;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的高分辨率产品数据,分析此次飑线大风落区与飑线系统后部入流急流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飑线系统后部入流急流的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飑线成熟阶段,地面大风中心位于后部入流急流的中心轴顶端的强对流云团附近区域;成熟飑线前侧存在一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该辐合线对飑线演变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指示时间约提前1 h;由于成熟飑线系统自身的扰动温度分布不均衡,在对流单体后边界产生的水平涡度对飑线中层后部入流的加速作用下,形成了后部入流急流;在飑线的中层,后部入流急流与水平扰动温度梯度之间存在正反馈效应,它是成熟飑线产生地面大风的一种重要物理机制,也是弓形回波形成的物理机制;飑线地面大风极值的主要预报着眼点为环境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中高层干冷平流强度;中低层水汽条件对飑线维持发展起重要作用。
竹利竹利陈朝平廖文超
关键词:飑线中尺度涡旋预报着眼点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3年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FY-4卫星云图资料对202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贝加尔湖低槽和高原低槽合并增强后东移,与四川盆地700 hPa、850 hPa切变辐合系统、低空急流配合,共同构成了此次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十分有利于暴雨的发生;(2)此次暴雨持续时间短,降雨效率高,低层高比湿、显著的上升运动、深厚的暖云以及中等偏强且呈狭长分布的对流有效位能是降雨效率高的关键原因;(3)低空急流为强降雨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以及显著的上升运动;(4)物理量指标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各个阶段降雨强度变化,对预报有指示意义;(5)过程中云团的初生、发展、移出与降雨实况对应良好,强降雨期间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
龙俊天廖文超廖文超
关键词:暴雨降水效率低空急流
四川2013年和2015年8月7日暴雨对比分析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8月7日和2015年8月7日两次四川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降雨强度及范围大小的发生与低值系统位置,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以及低层切变线、地面冷空气、低空急流以及台风位置等相关。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为两次暴雨过程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强降水落区对应较好,强的不稳定能量更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暴雨落区上空受高能舌控制,且不稳定能量逐渐增大,暴雨出现在能量释放阶段。强烈的旋转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的动力条件。两次过程中水汽辐合的中心以及强度对于降水的强度、落区、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造成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差异,但两次暴雨过程最大降雨均位于对流云团TBB最大梯度区,一般靠近亮云中心。
庄颖洁廖文超
关键词:暴雨低值系统副热带高压
2023年7月2—3日南充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2024年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23年7月2-3日发生在南充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情况下,由高空槽和低涡切变,以及水汽和能量的不断输送共同影响造成。2.此次高降水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深厚的暖云降水、低空急流为强降水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3.此次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对低值系统东移起到一定的的阻挡作用。4.雷达图上有带状回波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南风)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矢量基本平行于其主轴,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
龙俊天廖文超廖文超
关键词:大暴雨降水效率
川东平行岭谷对四川盆地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8~9日四川盆地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WRFV4.0模式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模拟结果和实况较为吻合的情况下,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川东平行岭谷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热带气旋切断的形势背景下,由高空槽稳定维持所造成,WRF模式控制试验能够较好的重现此次暴雨过程。川东平行岭谷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大影响,升高的川东平行岭谷使盆地中部到北部的雨带西移,使盆地西部降水量增加、北部降水量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升高后的川东平行岭谷通过地形辐合和强迫抬升改变四川盆地700hPa环流形势及850hPa的水汽辐合分布,从而影响四川盆地降水落区和强度,其对850hPa环流形势的影响较小。
廖文超廖文超竹利高青云
关键词:四川暴雨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
成都盛夏短时强降水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利用成都市2017-2019年7-8月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降雨量和常规探空分析了盛夏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征,建立了4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高空辐散、切变线和风向风速辐合、500hPa负变温、低空急流、500hPa负变高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大、中尺度影响系统.通过物理量分析可知,短时强降水发生在热力不稳定层结、中低层水汽充沛、垂直风切变弱、抬升凝结高度低和暖云层厚度较厚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短时强降水回波(≥90%)为低质心的块状回波,平均持续时间接近30 min,移速以20~31 km·h^-1为主.在对流层低层,持续时间达3~12 h且风向较一致的显著偏南气流或偏东气流对短时强降水发生有较好的警示作用.700hPa偏南或偏北风对强降水回波的移动方向具有较好指示意义.
张涛韦玮青娉楚王旭廖文超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统计特征雷达回波
副高控制下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自动站实况资料、大气高空探测资料、雷达卫星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9月26-27日发生在南充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诊断,研究表明:(1)此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低层低涡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次短时强降水,系统配置较为一般。(2)过程中有中β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影响南充地区,亮温低且维持时间较长;雷达图上有带状回波,向东北方向移动,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3)利用“概率匹配集成平均”的方法,将各种模式的优势集成最优预报结果,综合分析表征不稳定条件以及对流触发系统的位置和强度,可共同改进预报偏差。
龙俊天李晓容李晓容周虹廖文超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中小尺度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