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娟
-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综合治疗法对不同弱视儿童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法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弱视患儿393例(671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299眼)、中度组(293眼)和重度组(79眼),3组患者均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仪器训练及压抑疗法进行治疗,均治疗6~12个月,比较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90.97%、72.35%和17.72%,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93%和84.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6~8岁和9~11岁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77.08%、74.72%和71.03%,总有效率分别为99.48%、97.36%和93.93%,3~5岁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9~11岁患儿(P〈0.05),但三个年龄段患儿治愈率差异不显著(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85.65%、45.75%和61.54%,总有效率分别为99.34%、90.20%和95.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经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对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和年龄密切相关,结合儿童弱视类型提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 朱美兰邓宏伟周凤邹玲汪瑞娟
- 关键词:综合治疗法儿童弱视疗效
- IOL Master与接触式A超对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眼轴测量结果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比较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测量仪(接触式A型超声)对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患者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的测量结果,得出更加准确的AL,以进一步提高这类患者术后的视力。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5例35只眼(均为视网膜脱离累及到黄斑区的患者)分别用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进行10次连续测量AL,并与B超粗测的AL进行对比。结果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B超测量AL(均值)分别为:(21.42+0.41)mm、(25.71±0.45)mm、(25.97±0.65)mm。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测量的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1;P=0.015)。接触式A超和B超测量的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3;P=0-313)。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眼,IOLMaster测量的AL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均不再优于接触式A超。现阶段两种检查方法要针对患者的情况相结合使用,并联合B超以加强测量的精确度。
- 汪瑞娟顾宝文陈玲黄先进
- 关键词:IOLMASTER视网膜脱离
- 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特点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马凡综合征的眼前节改变特点。方法对已确诊为马凡综合征者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的结构改变。结果 4例(8只眼)晶状体全部半脱位,2只眼偏向鼻侧,6只眼偏向鼻上方。虹膜根部附着偏前;睫状体变薄,睫状突不明显。结论马凡综合征具有明显的眼前节改变,UBM是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晶状体半脱位情况及睫状体形态改变。
- 王林丽王希振梅军汪瑞娟李志
-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马凡综合征
- B超检查眼球穿孔伤患者球内各种强回声的分析及鉴别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B超对眼球穿孔伤中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4)玻璃体腔内气泡。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B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 汪瑞娟黄先进魏花贾惠莉
- 关键词:B超眼球穿孔伤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 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汪瑞娟叶琳
- 关键词:分离性垂直斜视下斜肌转位术斜视
- 白内障术前B超与频域OCT检查黄斑区图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参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频域OCT)分析B超对诊断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准确性,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B超来初步了解白内障患者的眼后段情况,如发现黄斑区回声有异常,可继续行频域OCT来进一步确诊。结果:术前进行B超检查怀疑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17眼,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有213眼确诊有黄斑病变,其中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70眼,黄斑前膜65眼,黄斑裂孔21眼,干型AMD 17眼,其他黄斑病变23眼,4眼频域OCT扫描显示为非黄斑区的后极部的其他病变。OCT完全扫描不到眼底的17眼,此17眼在行白内障手术后进行频域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病变。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无法看清眼底,B超就成为了解眼球后段的重要检查手段。因B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检查范围广,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且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普遍作为白内障术前的常规检查之一。当B超显示怀疑有黄斑病变时再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二者的诊断相符性极高。
- 汪瑞娟梅军黄先进
- 关键词:白内障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B超
- 隐匿性后巩膜裂伤的B超诊断
- 2013年
- 目的探讨眼表无伤口而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患者进行眼部B超扫描的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36例(36只眼)进行常规B超检查,观察玻璃体腔及球后影像学变化。结果B超显示玻璃体明显积血浑浊者36只眼,占100%。合并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者29只眼,占80.56%。合并视网膜脱离者13只眼,占36.11%,8眼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表现为后部眼球壁弧度异常,或眼球壁回声不连续,眼球后相应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眶内出血暗区。可疑部位均在中周部眼球壁。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8眼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均存在巩膜裂伤。结论对于重度眼部钝击伤,角膜及结膜无明显裂伤,但球结膜下大片出血灶,尤其是伴低眼压者,应常规行B超检查以排除后巩膜裂伤,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间。
- 梅军汪瑞娟黄先进
- 关键词:B超裂伤后巩膜
-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Avastin及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108只眼)DR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血栓通胶囊、Avastin及激光联合治疗组(A组)、Avastin治疗组(B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20例(36只眼)。A组光凝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B组仅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C组进行常规治疗;分别在药物使用前和使用后3月随访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对眼底DR疗效: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83.3%、72.2%,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情况:A组、B组、C组视力明显提高占94.4%、86.1%、77.8%,三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Ava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及激光治疗DR疗效显著,三者联合可取长补短,提高并巩固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 谢柏如汪瑞娟顾宝文周玺向旭明
- 关键词:复方血栓通胶囊AVASTIN
- 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了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剪除Schlemm管外壁,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6-0尼龙线,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滤过泡形成等情况。结果随访6m~48m,平均(24.98±14.41)m。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35±4.88)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平均眼压(24.17±12.85)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3.674,P=0.001)。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眼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2mmHg者3例3眼占7.32%,有效率达92.68%。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随访平均眼压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意义。对15例19眼术后随访≥36m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差值(12.66±12.7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t=3.446,P=0.005)。41眼青光眼患者中术后形成滤过泡9例10眼占24.39%,其中眼压≥22mmHg者2眼占20%。术后有滤过泡与无滤过泡青光眼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差值的均值比较,经成组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性意义(t=-1.824,P=0.076)。1例双眼术后均出现前房形成迟缓,经阿托品眼药水散瞳后前房形成良好。除8眼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不良外,余例术后第1天均前房形成良好。有12眼(29.27%)术后出现前房积血。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22mmHg)4眼。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眼压≤6mmHg)10眼。术后随访早期(术后1m内)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术后2眼出现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其他病例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性反应。术后均无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缝线植�
- 潘伟华王伟邦张亚军李亚莉汪瑞娟
- 关键词:SCHLEMM管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 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 目前治疗青光眼通常采用经典的滤过性小梁切除术。但术后易出现早期的前房形成迟缓、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以及晚期的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薄壁囊状滤过泡等并发症。而近几年来开展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只适应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而不适合于在...
- 潘伟华王伟邦张亚军李亚莉汪瑞娟
-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巩膜瓣眼压值临床疗效观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