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雄

作品数:18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法律
  • 3篇义务
  • 3篇自然法
  • 2篇衰变
  • 2篇强制性
  • 2篇自然观
  • 2篇教育
  • 2篇法治
  • 2篇柏拉图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刑法
  • 1篇刑事
  • 1篇行政
  • 1篇行政法
  • 1篇养老
  • 1篇养老机构
  • 1篇养老模式
  • 1篇依法

机构

  • 18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汪雄
  • 1篇邓勇

传媒

  • 1篇人民论坛
  • 1篇长白学刊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法学杂志
  • 1篇政治与法律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中国财政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北方法学
  • 1篇南方论丛
  • 1篇北大法律评论
  • 1篇财经法学
  • 1篇治理研究
  • 1篇法哲学与法社...

年份

  • 1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与自然法的衰变
2018年
理解自然法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然,自然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自然法的变迁,自然观的最近一次巨变发生在十七世纪,那时的科学革命驱逐了上帝、否定了自然背后的善。新的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价值无涉的和机械式的,这使得自然法不再以善为基础,而立基于人的自然本性。这种以霍布斯为代表的近代自然法把法奠基在人的欲望或理性之上,并把法还原为一种主观权利,从而认为主观权利决定法律,不是法律规定权利。自然法从人的内心约束变成了外在革命的工具,这是一场退步。
汪雄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法
柏拉图思想中“自然”的呈现与“法”的二重张力被引量:6
2016年
文章先考察古希腊自然的两种观念,认为自然哲人发现自然之后,"自然"就不是指自然之物,而是指自然之理。而在《蒂迈欧》中,自然之理指的是宇宙的理念,在《理想国》中,自然之理指的是正义的理念,哲人依照正义的理念为城邦立法。哲人立法必然反对把法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之上,所以,哲人立法与习俗法就有一种张力;另一方面,哲人立法不能完全符合自然,所以哲人立法与以正义的理念为基础的自然法也有一种张力。而第二种张力会因为自然法的淡化或最佳政制的稀释得到缓解。
汪雄
关键词:柏拉图自然法自然之理
公立医院内嵌式发展医养结合项目:优势、困境与出路被引量:6
2018年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超过1.5亿,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全国城乡养老机构的床位又日益紧缺,目前床位总数353.2万张,每千名60岁老人拥有190.1张,各地纷纷出现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甚至排队等候人住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单纯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等多重需要,而公立医院又人满为患,老年人占床现象十分严重。
汪雄邓勇
关键词:家庭养老模式养老机构老年人老人总人口
守法义务与理由给予被引量:1
2014年
在讨论守法义务之前,我先把有义务理解为有断然性理由,所以,某人负有守法义务就是指他负有服从法律的断然性理由。对守法义务的说明也就变成了断然性理由如何被给予的问题。在理由如何被给予的问题上,我接受帕菲特的观点,认为事实给予理由。但我们对事实有两种理解:能满足我们目前的欲望与目的的事实与能给予我们具有某些欲望与目的的理由的事实。前一种理解认为理由是欲望给予的。后一种理解认为理由是欲望的对象给予的。一种是解释理由给予的主观理论,一种是解释理由给予的客观理论。
汪雄
现代刑罚目的理论的两个背反与三个错位——重构一种立足于犯罪人的刑罚目的理论
2016年
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刑种的人道性和刑罚的谦抑性相背反,而这两个背反的原因如下:在“过去”场域中,现代刑罚目的理论立足于恢复被害人的尊严,而不是犯罪人的尊严;在“未来”场域中,这种理论立足于犯罪人的过去,而不是犯罪人的将来,并且力图在潜在犯罪人的将来与犯罪人的过去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反拔这三个错位的立足点,改造报应理论与特殊预防理论并且否定一般预防理论,刑罚目的理论才有可能与刑种人道性和刑罚谦抑性相一致。
汪雄
论命令的内容与结构和命令的强制性基础
2017年
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制性。强制性指法律的意志取代人的意志。法律与命令共享了这个重要特征,通过研究命令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法律的性质。命令与要求、建议、陈述的区别在于,命令完整地具有三个意图。三个意图都以言辞的方式表达,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甚至以作为方式也可表达命令。而第三个意图的实现依赖于命令发出者对命令接受者的支配关系。对这种支配关系的考察就进入到对先在义务的考察。目的的正当构成先在义务的基础,但是目的正当并不直接为命令的强制性辩护,而是为命令发出者的资格辩护,这种资格为命令的第三个意图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汪雄
关键词:意图
承认规则与良法之治被引量:1
2019年
依据哈特的理论,承认规则是判断法律是否有效的标准,所有经它识别出来的法律都具有约束力,应该被普遍遵守,这是良法之治的第一个前提。此外,基于相互回应的理论,只要承认规则回应了这个社会的正当需求,社会成员就应出于正当理由而回应承认规则,这个正当理由保证了承认规则所识别出来的法律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正当的、良善的,这是良法之治的第二个前提。所以,承认规则不仅保证了法律的有效性,而且也保证了良善性,这符合亚里士多德对良法之治的定义。
汪雄
关键词:有效性良法之治
法律制裁论能证明守法义务吗被引量:5
2018年
学界有多种理论可以证明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的守法义务,以奥斯丁为代表的法律制裁论是其中之一,也是被使用得最为频繁的理论。奥斯丁通过把制裁嵌入法律规则的途径来说明法律的性质,进而解释公民负有守法义务的原因即避免恶。这种对守法义务的解释逻辑不仅面临情境情形的困境,而且把实现欲望作为目的,加上采取手段与目的的论证方法,在解释守法义务时会导致逻辑漏洞。更严重的问题是,法律制裁论只有将强内在理由论修复为弱内在理由论才能成功解释守法义务。以法律制裁论解释守法义务还受制于"避免恶"的预设、"避免恶"是高阶欲望、欲望的排序难题、守法理性所内含的具有规范性的预设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依赖于人的正确认识等诸多限度。
汪雄
关键词:欲望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对教育法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其植根于文化土壤,并体现在教育法之中。这种双重性影响了教育法的基本内容。首先影响了教育法律的基本主体:学校和教师。教育目的的个体性决定了学校不完全是公法上的主体,教育目的的公共性决定了学校不完全是私法上的主体。学校法律身份的双重性也导致了教师身份的尴尬,教师既非公务员也非劳动者。同时,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决定了受教育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双重属性,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公共性更强,受教育就更倾向于是义务;民办教育中,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教育目的的个体性更强,受教育就更倾向于是权利。
汪雄
关键词:教育目的
宪法第五十三条中守法义务的证成被引量:3
2019年
与宪法规定的其他义务相比,第五十三条中的守法义务是更为基本的义务,但是宪法学界鲜有对守法义务的论证。从法理学进路则可证成此守法义务:首先,任一正常的社会都有正当的社会目标,这确保了社会对法律的要求是正当的;其次,法律与社会之间有基于相互性的责任,当法律回应了既定社会的正当要求时,此社会的任一成员都有回应法律的义务;最后,社会成员不证自明的理性确保了回应的必然性。所以,正常社会中的任一理性公民都有宪法上的守法义务。
汪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