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童

作品数:8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城市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用地
  • 2篇生物量
  • 2篇物量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区生态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区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生物量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足迹
  • 1篇室外热环境
  • 1篇脱钩
  • 1篇脱钩分析
  • 1篇乔木
  • 1篇热环境
  • 1篇热环境影响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香港浸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张童
  • 5篇陈爽
  • 3篇姚士谋
  • 2篇李广宇
  • 1篇高群
  • 1篇周春山
  • 1篇张慧
  • 1篇张家旗
  • 1篇胡伟平
  • 1篇金万富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城市观察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新理念被引量:5
2017年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地理界与规划学界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育条件及其成长规律之后,"城市群"这个学术名词已经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普遍认同,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中国城市群新论》出版发行,总结了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与思维导向有了新的认识;2概括了中国城市群发展形式、发展目标的新变化;3深入探究了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机制、创新理念;4城市群内信息化、网络化与城镇化更加密切,更加一体化,并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特色紧密结合。
姚士谋周春山张童金万富史晨怡
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密集区新型城镇化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广佛都市区城市扩展的模拟与分析被引量:22
2018年
可达性是连接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城市扩展具有指向性。利用Auto-Logistic回归的CLUE-S模型,预测区域发展与交通规划两种情景下2020年广佛都市区的城市扩展,分析了1982~2020年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与城市扩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城市扩展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加入可达性因子有助于提高模拟精度;1982~2020年广佛都市区空间和时间可达性格局由双核心圈层结构演变为单核心圈层结构,且时间可达性格局有明显的交通主干道指向性;城市扩展强度与扩展差异逐渐拉大,预测2020年扩展区域集中在白云与花都交界处、天河黄埔一带、顺德部分乡镇;都市区由无序扩张转变为交通指向性,随着可被开发的土地的减少,交通指向性的影响减弱;初期的城市用地规模越大,交通可达性提高越显著,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的开展,城市规模对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减弱。未来侧重于完善站点的公共配套设施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张童姚士谋姚士谋胡伟平
关键词:可达性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理论模型与分析工具概述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设计中有必要对其影响做具体分析.本文概述了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理论模型,介绍了能量平衡方程模型、绿色CTTC模型和湍流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基于不同模型...
杨玉锦张童殷明刚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方法室外热环境乔木
文献传递
基于GWR的城市扩张下生物量损失与城市形态格局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在全球性城市扩张背景下,形态格局优化是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植被生物量作为综合表征多环境目标的参量,在城市扩张的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与城市形态格局产生了内在联系,可作为城市形态环境性能的评判依据。基于长江三角洲50个城市样本的城市扩张和植被生物量损失数据,研究城市扩张下植被生物量损失(TBLI)与城市形态指数的定量关系,旨在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具体的优化手段。研究结果表明:50个城市的各类形态指标各具差异,其中Richardson紧凑度(0.452-0.402)、密度梯度(0.034-0.326)和Gini系数(0.527-0.995)的估算结果显示,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用地呈极化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形态紧凑性普遍低于中小城市;研究期内由城市扩张造成的长三角生物量损失高达2.97 Tg,上海的损失量(0.529 Tg)最大,中小城市的生物量损失较小;TBLI与各类形态指标显著相关,由OLS分析构建的模型:TBLI=0.000 51[城市用地增量]-0.091 27[Richardson紧凑度]-0.113 52[密度梯度]-0.053 13[Gini系数]+0.118,可估算长三角生物量损失的平均概况;通过地理加权法分析地形条件及土地覆被类型等所造成的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表明可着重增强宁镇扬城市群的外部轮廓形态的趋圆紧凑性,提高台州城市群内部要素密度分布的紧凑性,以及增加宁波、慈溪等浙东南沿海区域内建设用地的集聚性,来显著减少生物量损失。在城市形态与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响应机制方面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张童陈爽李广宇燕月
关键词:城市形态生物量长三角地理加权回归
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长江南京段为例被引量:21
2019年
从中小尺度对城市滨江生态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可为制定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5、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滨江1 km范围内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并从城乡用地冲突和政策有效性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耕地大面积减少导致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71.86%下降到2018年的65.54%,但是林草地等半自然生态用地的比重略有上升;(2)林地、内陆滩涂保留率较高,耕地、园地、水域等地类变化以数量净变化为主,而林草地以空间交换变化为主;(3)生态用地流失热点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区间的城乡过渡带,并临近产业园区,建成区扩张是其主要成因;(4)政策规划对滨江生态用地演变作用明显,沿江开发政策加剧了生态用地流失程度,而生态红线等规划对某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效果显著,土地利用规划在用地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耕地、裸地、内陆滩涂被违规侵占现象,长江防洪堤对生态用地保护作用不显著。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不仅需要明晰的政策边界,还需要加快形成公众对生态景观的整体认知和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郑涛陈爽张童
关键词:生态用地
南京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寻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回顾了2000~2014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的时空特征,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趋势外推生态足迹变化情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2000~2014年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快速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研究期内南京市各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且生态承载力呈现中心城区低,近郊和远郊区高的格局;生态足迹与GDP之间呈现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3种状态,且弱脱钩指数不断减小,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若按当前资源环境损耗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生态足迹继续增加,未来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上仍需努力。因此,南京市应坚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实行差别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逐步构建基于生态资产流转的生态补偿机制。
张童陈爽姚士谋高群张家旗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脱钩分析
2000—201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植被生物量是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探明区域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植被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生态系统总体的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研究较少且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为研究区,在遥感模型、GIS空间运算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利用遥感、气象、土地利用/覆被、森林清查及粮食产量等多源数据,研究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结果既保留了统计数据的总体精度,又反映了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沿长江地区和太湖流域生物量相对低。10 a间区域植被生物量总量显著上升,其中,江苏部分地市和上海植被生物量稳中有升,浙江部分地市植被生物量显著增长。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林地和耕地是生物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导致植被生物量显著下降,建设用地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植被消失或受破坏引起的生物量损失。
李广宇陈爽张慧张童
关键词:生物量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用地流失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从中微观尺度对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流失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尤其将政策规划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可为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综合考虑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的邻域因子、自然因子和政策规划因子,以良好的图形描述方法较为清晰地展示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之间的过程关系。以南京滨江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京滨江地区约11.0%的生态用地发生流失,维持稳定的生态用地占比89.0%;(2)政策规划保护力是影响南京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城镇扩张惯性力次之,二者对生态用地流失的敏感性分别为9.37%和2.53%,而开发阻力的敏感性仅为0.21%;(3)在政策规划因子中,沿江岸线规划对维持生态用地稳定性的作用效果高于土地利用规划,表明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应制定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郑涛陈爽张童徐丽婷马丽雅
关键词:生态用地贝叶斯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