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晓晓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预后
  • 2篇细胞癌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喉鳞状细胞
  • 2篇喉鳞状细胞癌
  • 1篇蛋白
  • 1篇休克
  • 1篇眩晕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功能
  • 1篇预后机制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手法
  • 1篇手法复位
  • 1篇体外

机构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宋晓晓
  • 2篇汪静波
  • 1篇吴哲褒
  • 1篇黄卡特
  • 1篇林刃舆
  • 1篇苏志鹏
  • 1篇金兰兰
  • 1篇蔡霖
  • 1篇陈贤斌
  • 1篇卢江龙
  • 1篇陈健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热休克蛋白47与喉鳞状细胞癌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形成及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深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共收集71例LSCC患者标本,记录并完善临床相关统计资料。...
宋晓晓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47喉鳞状细胞癌预后机制化学疗法
大鼠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2015年
目的 探索大鼠垂体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中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并观察其增殖、分化及种植成瘤的特点.方法 采用含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MMQ细胞,获得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球(简称细胞球),行克隆培养,观察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133阳性细胞比例,Western blot试验测定细胞球CD133、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球CD133、nestin、归巢细胞黏附分子(HCAM/CD44)、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干细胞抗原1(SCA1)的表达,以及细胞球分化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微管蛋白([3-tublinⅢ)和S100蛋白的表达.取雌性裸鼠27只,随机分为细胞球种植组、MMQ细胞种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皮下种植6周后,测量肿瘤体积及血清催乳素(PRL)水平,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条件下,仅少数细胞能存活并形成细胞球,吹散后细胞能克隆增殖成球,细胞球中CD133阳性细胞比例为(1.10±0.17)%.细胞球上CD133、nestin、HCAM/CD44、OCT4和SCA1呈阳性表达;细胞球分化后,细胞阳性表达GFAP、β-tublinⅢ和S100蛋白.细胞球种植组成瘤体积为(1262.2±279.1)mm3,MMQ细胞种植组为(495.9±158.9) mm3,P <0.05;细胞球种植组荷瘤裸鼠血清PRL[中位数(P25,P75)]为36.08(34.23,41.42) ng/ml,MMQ细胞种植组为21.51 (20.39,22.98) 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6(0.15,1.03) ng/ml,P<0.05.肿瘤组织HE染色显示,与大鼠垂体腺瘤相似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RL和神经突触素(Syn)表达阳性.结论 大鼠垂体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中存在少量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特性的细胞,并能在体外培养成功.
陈健蔡霖宋晓晓陈贤斌黄卡特卢江龙吴哲褒苏志鹏
关键词:催乳素瘤体外研究
甲泼尼龙和巴曲酶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和巴曲酶联合高压氧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对凝血功能和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注射液首剂量10BU,维持剂量5 BU,隔日1次,静脉注射+高压氧治疗;试验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mg,qd,静脉注射+巴曲酶注射液+高压氧治疗。1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栓素B2(TXB2)及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3%(45/46例)和80.43%(37/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T分别为(20.34±3.21)和(15.18±2.13)s;APTT分别为(51.47±4.34)和(40.01±3.56)s;s VCAM-1分别为(113.35±20.76)和(172.14±21.37)μg/L;ICAM-1分别为(67.12±14.35)和(95.16±14.52)μg/L;VEGF分别为(92.75±15.36)和(75.12±14.18)μg/L;SOD分别为(133.47±11.69)和(112.37±10.43)ng/L;TXB2分别为(198.74±16.31)和(237.15±17.17)ng/L;VE-cadherin分别为(3.02±0.57)和(4.41±0.5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头痛、皮肤瘙痒、心慌,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15.22%(P>0.05)。结论:甲泼尼龙和巴曲酶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修复血管损伤内皮,且安全性较好。
汪静波方练宋晓晓周琴双
关键词:甲泼尼龙巴曲酶高压氧凝血功能血管功能
MGMT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MGMT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的表达与临床资料间的关系及其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标本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的93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的石蜡切片,经病理学确诊为LSCC标本。选取20例健康喉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水平。评价肿瘤组与对照组之间MGM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EGFR)的表达差异;评价肿瘤组中MGMT、EGFR的表达水平与其各项临床资料间的关系;评价肿瘤组中MGMT与EGFR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之间MGMT、EGFR的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中MGMT、EGFR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肿瘤组中MGMT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喉鳞状细胞癌中MGMT、EGFR的表达与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MGMT、EGFR的高表达往往意味着肿瘤预后不良且比通过疾病分期预后更为准确。MGMT、EGFR的表达作为LSCC的生物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宋晓晓林刃舆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表皮生长因子MGMT预后免疫组化染色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机器和手法复位疗效对比
2024年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在不同年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听力中心的临床上确诊为BPPV的患者300例,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170例(18~59岁)和老年组130例(≥60岁),每组再根据患者采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型号/规格:SRM-IV)进行机器复位;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比较各组复位有效率、复位次数、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持续时间等。结果青中年组中实验组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有效率、复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实验组的复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位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复位可明显提高老年BPPV患者的复位有效率,明显缩短青中年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降低其发生率。
郑海峰周琴双金兰兰汪静波宋晓晓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年龄手法复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