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登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坏死
  • 3篇关节
  • 2篇低氧
  • 2篇低氧诱导
  • 2篇低氧诱导因子
  • 2篇低氧诱导因子...
  • 2篇血性
  • 2篇引流
  • 2篇术后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型
  • 2篇缺血性坏死
  • 2篇缺氧
  • 2篇缺氧诱导
  • 2篇缺氧诱导因子
  • 2篇缺氧诱导因子...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激素性
  • 2篇激素性股骨头...

机构

  • 9篇荆门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陈登
  • 6篇梅海龙
  • 6篇王志烈
  • 5篇王军海
  • 4篇谢金元
  • 4篇胡亮
  • 2篇丁凡
  • 1篇李贝贝
  • 1篇刘艳梅

传媒

  • 3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髋关节置换术用防止髋关节脱位的患服裤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髋关节置换术用防止髋关节脱位的患服裤,涉及医用服装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裤体,所述裤体的底端设置有两个裤腿,两个所述裤腿相邻的一侧均设置有上气囊和下气囊,所述上气囊和下气囊的一侧面固定有气嘴,所述裤...
李贝贝刘艳梅陈登
文献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闭式灌洗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感染被引量:9
2017年
对2014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15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采取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闭式灌洗引流治疗。除1例怀疑结核感染外,其余14例通过该种方式治愈。对骨科创伤后深部感染采用VSD结合闭式灌洗引流治疗有效,能减轻患者痛苦。
陈登梅海龙谢金元
关键词:创伤感染VSD灌洗引流
1例肩峰撞击综合症合并Buford复合体病例报道被引量:1
2021年
Buford复合体作为肩关节一种罕见的解剖变异,一直以来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也少有文献对其进行报道,但是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的解剖变异,如果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本文对1例肩峰撞击综合症合并Buford复合体,但术前疑似盂唇损伤的病例进行报道。
邱裕佳胡亮陈登钟利成梅海龙周珂王志烈
关键词:肩关节功能肩关节镜病例报道复合体盂唇损伤
单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状况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单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行单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期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与之同时间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下肢三维动力学与动力学监测。观察2组研究对象的下肢关节运动状况,并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侧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屈曲力矩峰值与对照组下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侧矢状面髋后伸、额状面髋内收、额状面膝内收、额状面踝内收和外展、外旋等关节角度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后,会对患者的下肢关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其康复期时,其假体关节运动异常、术侧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连续性运动存在障碍,必须要提高其术侧髋部肌肉的锻炼,以促进其恢复。
陈登谢金元梅海龙胡亮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期下肢关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引量:11
2019年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转录翻译过程在许多缺血、缺氧的条件下都会增加,有效改善机体血管形成与侧支微循环。突变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也需要严格的缺氧条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Ad-VEGF-IRES-HIF-1αm u)转染内皮祖细胞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中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①转染Ad-VEGF-IRES-HIF-1αm u到内皮祖细胞,观察细胞活性、形态及细胞病变效应;②将转染Ad-VEGF-IRES-HIF-1αm u成功的内皮祖细胞植入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的股骨坏死部位(实验组:转染Ad-VEGF-IRES-HIF-1αm u,对照组:内皮祖细胞细胞悬液,空白组:细胞培养液);③移植10周后,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及CD3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④墨汁灌注透明切片血管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②实验组的CD34表达阳性的微血管数量较多,且相互之间有连接。③实验组动物股骨头血管墨汁染色显示有新的血管生成,部分血管管径良好,有再通现象,血管间有清晰的连通脉络,有效的血管脉络均匀分布在缺损区域;实验组新生血管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0.05);④结果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中可以增强血管生成作用。
胡亮王军海王志烈谢金元陈登丁凡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管生成缺氧诱导因子1
术前评分系统在高龄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评分系统在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短期随访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科对94例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前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赋值评分,结合手术风险的赋值评分,二者之和作为整个手术风险分值,以<20分为低风险组,21~25分为中风险组,26~30分为高风险组,>30分为极高风险组,将其分组后比较各组之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1个月内的死亡率。结果根据术前整个手术风险分值的高低,将患者划分到不同的风险组,分值越高所在的风险组级别越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风险组与高、极高风险组之间、中风险组和极高风险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4例纳入研究的病例中术后1个月内除了极高风险组死亡1例外,其余风险组未发生死亡病例,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评分系统可以客观地预估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和预后,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梅海龙王志烈王军海陈登周珂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死亡率
VSD治疗截肢术后残端皮瓣坏死合并感染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探讨负压闭式引流技术在治疗创伤性截肢术后残端皮瓣坏死合并感染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8月我科对12例创伤性截肢术后肢体残端皮瓣坏死合并感染患者应用负压闭式引流技术治疗,术后50~60kPa中心负压吸引7~10d后全部行中厚皮片植皮。结果经负压闭式引流7~10d后,本组12例患者中有10例直接行植皮术,2例更换二次负压吸引后植皮,植皮前所有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呈粉红色颗粒状,触碰易出血,直接行中厚皮片植皮后创面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负压闭式引流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引流充分,是一种治疗截肢术后残端皮瓣坏死合并感染的有效方法 。
梅海龙陈登王军海王志烈
关键词:负压闭式引流截肢术
改良尺骨鹰嘴截骨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 探讨和总结改良尺骨鹰嘴截骨法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行手术治疗的25例复杂肱骨远端骨折病例,其中AO分型C2型7例,C3型18例,均采用改良尺骨鹰嘴截骨法和解剖型锁定钢板90°双平面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柱,截骨块利用锁定钢板固定,术后跟踪随访,利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以及日常生活4个方面进行评分,以总分≥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为差,评定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 25例患者获得10~18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Mayo评分优8例,良13例,中4例。结论 采用改良尺骨鹰嘴截骨和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梅海龙王志烈王军海陈登周珂郝欣
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截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修复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11
2018年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种可单独诱导骨形成的生长因子,但是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单一基因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较弱,无法在新生骨组织处产生足量的毛细血管,所以在诱导骨形成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诱导因子协同作用。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Ad-BMP-2-IRES-HIF-1α^(mu))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1)转染Ad-BMP-2-IRES-HIF-1α^(mu)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2)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股骨坏死部位移植转染Ad-BMP-2-IRES-HIF-1α^(mu)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移植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移植细胞培养液。移植8周后,Westen blot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情况;墨汁灌注透明切片血管形态学观察股骨头缺损区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转染Ad-BMP-2-IRES-HIF-1α^(mu)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数量均高于未转染的细胞,说明转染Ad-BMP-2-IRES-HIF-1α^(mu)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2)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移植8周后,实验组缺损区周边观察到明显的成骨反应,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空骨陷窝率低(P<0.05),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高(P<0.05);墨汁灌注实验显示:实验组出现血管化现象,并出现骨陷窝结构,血管间有清晰的连通脉络相互间构成网络,股骨头下血管分布及血管网的形成基本正常,实验组墨汁灌注血管面积为114.22±3.78,高于对照组(63.78±2.61)和空白组(21.39±
胡亮王军海王志烈谢金元陈登丁凡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骨形态发生蛋白2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