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辉
- 作品数:26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医学奖励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4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3例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自体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治疗,...
- 胡凯王继军景红梅田磊万伟李其辉克晓燕
- 关键词:难治性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疗法
- 老年高危淋巴瘤化疗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老年高危淋巴瘤预后不佳,高剂量化疗相关死亡率高。为了改善老年高危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老年高危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9-01-08-2014-01-31收治的21例〉60岁老年高危淋巴瘤患者进行化疗,根据病理类型分别采用RCHOP、RCHOPE及ABVD方案化疗。化疗后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IL-2,anti-CD3 McAb,INF-γ)诱导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体外培养后CIK细胞表型及亚群分布,经静脉回输CIK细胞,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价治疗安全性。通过影像学评价及生存随访分析,统计1、3和5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PFS),评价该治疗方法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化疗后,5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进展。所有患者均可通过体外诱导扩增获得足够数量的CIK细胞,患者输注细胞量(3.00~8.27)×109,平均(5.64±1.90)×109,其中CD3+CD56+细胞亚群百分比中位数为(19.32±8.52)%。CIK细胞输注过程中13例(61.90%)患者仅出现1~2级的轻微发热,无其他不良反应。近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与CIK细胞治疗前状态相比,4例(19.00%)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反应。1、3和5年OS分别为(85.70±7.60)%、(74.90±9.80)%和(67.40±11.30)%。1、3和5年PFS分别为(81.00±8.60)%、(61.20±10.80)%和(49.00±11.50)%。结论老年高危淋巴瘤患者采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安全性良好,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远期生存。
- 胡凯王继军景红梅田磊付林李其辉克晓燕
- 关键词:淋巴瘤药物疗法免疫治疗
- PDCA循环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探讨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9月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30名作为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的教学模式;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3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两组规培医师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规培医师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
- 李其辉董菲景红梅
- 关键词:PDCA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血液内科教学管理
- 伴t(7;11)(p15;p15)/NUP98-HOXA9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2年
- 核孔蛋白98(Nucleoporin 98,NUP98)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1区5带上,当发生累及11p15的平衡易位或倒位时,导致NUP98基因重排,截至目前已发现至少28种与之相关的伙伴基因[1],以涉及同源异型盒(Homeobox,Hox)基因家族最为多见,涵盖了HOXA(7p15)、HOXB(17q21)、HOXC(12q13)、HOXD(2q31)四个基因簇,其中,由t(7;11)(p15;p15)形成NUP98-HOXA9融合基因是NUP98基因重排最常见的形式,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为主,发生率约为2.2%[2,3],该融合基因参与诱导白血病的发生,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2020年发现的3例伴有t(7;11)(p15;p15)且NUP98-HOXA9融合基因阳性AML-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张朕豪万伟李玲娣董菲李其辉王艳芳万文丽王化王晶景红梅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平衡易位HOX核孔蛋白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87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且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根据是否发生HBV再激活分为HBV未激活组(n=174)与HBV激活组(n=1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化疗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及预后情况。结果HBV激活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71(66,80)岁vs.65(54,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13,100.0%)患者HBV DNA由基线不可测转为可测,2例患者HBsAg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为阳性的时间先于可测及HBV DNA的时间。13例HBV再激活患者中,2例出现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未发生HBV再激活相关暴发性肝炎;7例(7/13,53.8%)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中3例(3/13,23.1%)HBeAg由阴性转为阳性。HBV再激活后,10例患者在随访中HBV DNA恢复至不可测水平,其中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例HBsAg阳性患者在随访中HBsAg转为阴性。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接受R-CHOP化疗后HBV再激活为中度风险,密切监测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HBV再激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苏元波李艳刘超胥婕李其辉董菲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 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22例年轻高危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年轻高危DLBCL占本中心DLBCL的发生率为27.1%,患者中位年龄44.0岁,Ⅲ、Ⅳ期患者占99.2%,50.0%患者存在两个及以上的淋巴结外器官受累;63.1%患者增殖指数Ki-67≥80%,30例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双重表达患者占36.7%。初始治疗总有效率为79.4%,完全缓解率为39.7%,3和5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59.8%和57.0%;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63.5%和57.8%,复发难治患者占44.3%。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3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75.2%比46.1%,P=0.001);初始强化治疗方案3年总生存率优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联合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组(84.6%比54.1%,P=0.006);与化疗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93.4%比48.3%(P〈0.001)。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Ki-67水平、B症状、ECOG体能状态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白细胞水平、白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水平、贫血、利妥昔单抗使用、初始治疗方案及是否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期疗效和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白蛋白水平(RR=5.462,P=0.019)、近期疗效(RR=34.863,P〈0.001)及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RR=24.374,P〈0.001)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年轻高危DLBCL在临床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因素方面均表现为高度的侵袭性,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及高剂量化疗,能够改善患者生存,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
- 杨萍景红梅赵伟胡凯董菲李其辉万伟田磊王继军克晓燕
- 关键词:疾病特征
- 免疫化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免疫化疗后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03例NHL患者,其中71例HBsAg阳性NHL患者同时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及免疫化疗。根据是否HBV再激活分为未激活组61例和激活组1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预防性抗病毒方案及免疫化疗对HBV再激活的影响。结果免疫化疗后,未激活组与激活组的平均谷丙转氨酶分别为(20.31±12.77)和(262.80±100.08)U·L^-1,谷草转氨酶分别为(25.77±18.74)和(100.20±95.67)U·L^-1,总胆红素分别为(13.63±8.46)和(41.12±35.41)μ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活组化疗前及化疗后HBV-DNA分别为(2.82±1.59)和(4.14±1.57)lg U·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NHL患者HBV再激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拉米夫定(LAM)单药预防及恩替卡韦(ETV)单药预防后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33.3%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应用利妥昔单抗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患者因HBV再激活中断化疗或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HBV再激活肝炎3例,肝衰竭死亡1例。结论HBSAg阳性NHL患者接受免疫化疗时需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不同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NHL患者HBV再激活无显著差异;ETV较LAM能更有效地降低HBV再激活发生率,但仍有中度风险。
- 苏元波李璐贾莹李其辉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合并急性双系列白血病1例
- 2023年
- 报道1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因化疗后血象难以恢复伴胰腺重度脂肪化,行基因检测诊断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该病临床特征表现为骨髓功能衰竭,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骨骼异常,恶性肿瘤转化风险,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罕见遗传病,需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郑东朱明霞马兰李其辉董菲王晶景红梅
- 关键词:TP53
- 39例50岁以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50岁以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39例50岁以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探索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因素,并与既往已发表的国外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0岁以下MM患者占同时期初治MM患者的21.5%(39/181),该部分患者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比例为46.2%(18/39)、轻链型占30.8%(12/39)、贫血占56.4%(22/39)、肾功能不全占30.8%(12/39)。中位随访36(3~16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个月,总生存期未达到。单因素分析显示,血钙、乳酸脱氢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最佳缓解深度均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HR=7.356,95%CI 1.288~41.998,P=0.025)是总生存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本中心年轻初治MM患者的比例更高,且ISSⅢ期、轻链型、贫血及肾功能不全的比例亦更高。患者预后大多较好,乳酸脱氢酶是总生存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其辉董菲王晶刘彦张旭景红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年龄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自体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治疗,25例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观察移植疗效,CIK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比较2组3年随访下的无病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4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移植相关死亡,自体移植治疗后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4.8%和44%(P=0.514);部分缓解率47.8%和32%(P=0.263);CIK治疗组11/23例患者(47.8%)出现1~2级的自限性畏寒、发热等输注反应。CIK细胞治疗组与移植组的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5.7%±4.3%)∶(79.8%±8.1%);(90.3%±6.5%)∶(70.9%±9.3%);(69.7%±1.4%)∶(49.8%±11.1%);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2.6%±7.9%)∶(68.0%±9.3%);(59.7%±11.4%)∶(36.0%±9.6%);(44.8%±11.5%)∶(18.0%±8.0%)。2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PFS比较CIK组较好(P=0.024)。结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联合CIK细胞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
- 胡凯王继军景红梅田磊万伟李其辉克晓燕
- 关键词: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