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变化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在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途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1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急性心肌梗塞组,10例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取静脉抗凝血,分离并提纯红细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3H标记左旋精氨酸(~3H-L-Arg)的转运动力学;分离统化一氧化氮合酶(NOS)后测定其含量及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红细胞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 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患者红细胞①L-Arg的总转运及Y~+载体的最大转运速率(Vmax)分别较正常对照组降低14%(P<0.05)及 18%(P<0.01),米氏常数(Km)分别增加32%及 46%(P<0.01);Y+L载体无改变。②NOS含量及活性分别较正常对照组降低13%(P<0.05)及44%(P<0.01)。③CGM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下降27%(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L-Arg-NO途径存在多环节功能障碍,导致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可能会促进急性心肌梗塞的进展。
- 王晓阳丁文惠王晓红姚兴海李建平唐朝枢
- 关键词:心肌梗塞红细胞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
-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心室重塑的治疗效应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了解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治疗效应。 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6 3例 ,按治疗不同分为 3组 :氯沙坦组 (n=19)、依那普利组 (n=2 3)和对照组 (n=2 1)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入院后第 1、5、14天以及 3、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L 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 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的变化 ,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 :对照组与入院基础值比 ,在 14天及 3个月时 L VEDVI及 L VESVI增加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 .0 5 )。氯沙坦组及依那普利组 ,与对照组比较 14天及 3个月时 L VEDVI降低具统计学显著性 (P<0 .0 5 ) ;L VESVI降低 ,14天时具统计学显著性 (P<0 .0 5 )。依那普利组咳嗽发生率 2 5 % ,而氯沙坦组无一例咳嗽发生。 结论 :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对 AMI患者具有相似的抗左心室重塑效应 。
- 张宝娓王晓阳何萍李建平丁文惠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氯沙坦依那普利左心室重塑
- 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01年
-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例难治性心绞痛患者停用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及口服β-受体阻滞剂后,静点地尔硫40~150μg/min(2.4~9 mg/h)持续48 h。结果与用药前48小时相比,7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显著改善,其中5例完全控制,2例明显改善。3例(30%)无效,经联合应用静脉硝酸甘油后1例完全控制,2例明显改善。无严重低血压、缓慢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发生;无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急诊介入治疗及死亡发生。8例患者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行介入检查与治疗,其中5例接受PTCA及支架置入术,3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静脉滴注地尔硫40~150μg/min(2.4~9 mg/h)或者联合应用静脉硝酸甘油为难治性心绞痛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探讨。
- 李建平丁文惠张钧华
- 关键词:地尔硫卓不稳定性心绞痛静脉滴注
- 肾上腺髓质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病人血浆中的变化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m)是否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 17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的病人 ,溶栓 (再灌注 )前及溶栓 (再灌注 )后 4、12、2 4h ,3、7d及 2周时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并在离体灌流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上 ,观察再灌注过程中外源给予肾上腺髓质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AMI病人溶栓前血浆Adm水平为 3 8pmol/L± 0 8p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1 9pmol/L± 0 .8pmol/L ,P <0 .0 1) ,溶栓治疗成功、心肌再灌注后进一步升高 ,溶栓后 4h血浆Adm水平达峰值 ,较溶栓前升高 42 .9% (P <0 .0 1) ,溶栓 12h后逐渐下降 ,2 4h降至溶栓前水平 ,2周时仍明显高于正常值。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 ,缺血 45min后 ,用Adm(10 -7mol/L)再灌注 15min ,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 ,可以使左心室内压收缩、舒张期最大变化率分别增加 76 .9%和 6 7.9% ,平均冠脉流量增加 48 8% ,灌流液中总蛋白 ,肌红蛋白含量和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分别减少 34 .3%、6 3.6 %和 2 9.7%。结论 AMI病人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时血浆Adm明显增加。Adm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曹静张钧华王晓红王晓阳李建平丁文惠唐朝枢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肾上腺髓质素心肌保护
- 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被引量:1
- 1999年
- 为观察口服氯沙坦(25mg,50m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放置漂浮导管,测量用药前及用药30min,1,2,3,4,6,9h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外周血管阻力(SVR)、耗氧指数、心指数(CI)、肺毛压(PCWP)、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右房压(RAP)的变化。结果表明,服药后4h作用最明显,SBP、DBP、MAP、SVR、耗氧指数分别较用药前下降12%,11%,13%,14%和15%,25mg较50mg作用明显;CI轻度增加;HR、PCWP、RAP、LVSWI无明显变化。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口服氯沙坦产生外周阻力及心肌耗氧量下降,心指数增加等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氯沙坦25mg较50mg效果更明显。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需慎重。
- 王晓阳丁文惠吴林李建平高亢张钧华
- 关键词:氯沙坦急性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