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彤丽格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数字化
  • 5篇博物
  • 5篇博物馆
  • 4篇多媒体
  • 4篇多媒体技术
  • 4篇数字化博物馆
  • 1篇大学思想
  • 1篇大学思想政治...
  • 1篇信息采集
  • 1篇意蕴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少年
  • 1篇数据库
  • 1篇思想政治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图片
  • 1篇图片资料
  • 1篇青少年

机构

  • 7篇民族文化宫博...
  • 1篇江苏海洋大学

作者

  • 7篇彤丽格
  • 1篇陈红

传媒

  • 3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博物馆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
本文讲述了什么是数字化博物馆,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的开发,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博物馆资源中具有重大保护、管理和利用等部分信息进行采集与加工,从而形成以各种载体为具体表现形式、相对有形的信息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计算机数字化方式集...
彤丽格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多媒体技术资源整合信息采集
文献传递
民族地区博物馆吸引青少年的战略措施——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民族地区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系统展示我国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使命,是各民族文明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各民族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民族地区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博物馆或文化设施无法替代的。有关民族文化高水平的展览,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来办馆,是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陈红彤丽格
关键词:青少年
民族类博物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的整理、保护、利用——以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
2022年
民族类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征集、保护、修复、展示、研究各民族与民族地区丰厚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而且肩负着保护、传承各民族与民族地区民族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遗产的重要使命。因此,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保护、利用,对民族类博物馆尤为重要。以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系统梳理馆藏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归档管理体系、分类与编目方法、严格规范使用、数字化等内容以及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在研究出版、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利用,为民族类博物馆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保护、利用提供范例。
彤丽格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图片资料博物馆数字化
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已日益成为现代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拟就数字化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一、什么是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就...
彤丽格
数字化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被引量:1
2023年
当今社会,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等多种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针对博物馆的职能和现代大众对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满足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对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多媒体技术如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总结配套提升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信息系统、丰富展览展陈形式的多媒体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对博物馆发展的关键作用,由此提出加快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调研、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等关键步骤,为博物馆实现数字化提供可参考的多媒体技术和工作思路。
彤丽格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
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
<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已日益成为现代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拟就数字化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一、什么是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
彤丽格
文献传递
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向被引量:9
2019年
充分挖掘全课程劳动育人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的光荣使命,任务艰巨。要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人文课程与自然课程协同、现实课程与虚拟课程协同等方面,深刻理解领会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要深刻认识全课程劳动育人作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弘扬中华劳动文化价值的主阵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的主战场的价值意蕴,最终通过回归、融通、翻转、重塑实现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终极目标。
高勇颜金彤丽格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