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浩

作品数:18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颈椎
  • 4篇关节
  • 3篇肉瘤
  • 3篇枢椎
  • 3篇椎间盘
  • 3篇寰枢
  • 3篇脱位
  • 3篇疗效
  • 3篇颈椎病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枕颈
  • 2篇枕颈融合
  • 2篇手术
  • 2篇髓型
  • 2篇通路
  • 2篇退变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椎间盘切除

机构

  • 1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杨浩
  • 11篇王玉强
  • 11篇王利民
  • 9篇张敏
  • 8篇刘屹林
  • 8篇赵亮
  • 8篇张杨
  • 7篇宋瑞鹏
  • 5篇王卫东
  • 4篇朱忠培
  • 4篇赵耀
  • 4篇李金峰
  • 4篇张书豪
  • 3篇谭洪宇
  • 2篇牛慧霞
  • 2篇李云龙
  • 2篇刘宏建
  • 1篇蔡一鸣
  • 1篇乔志
  • 1篇马丽萍

传媒

  • 10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A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采取3D显微镜下经口入路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2例IAD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5~54岁,平均37.1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寰齿间距(ADI)、脊髓有效空间(SAC)及颈髓脊髓角(CM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年以上随访,寰枢关节均获解剖复位。VAS评分、JOA评分、ADI、SAC、CMA由术前(5.73±1.36)分、(9.03±2.12)分、(8.34±1.12)mm、(9.53±0.69)mm、121.23°±4.32°改善至术后1年(1.21±0.63)分、(14.32±2.51)分、(2.83±0.36)mm、(14.23±1.22)mm、153.53°±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术后1年达94.14%±5.11%。ASIA分级分布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随访1年寰枢关节复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屹林王玉强杨浩阮天臣李朋飞熊英杰王利民张杨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骨牵引复位法后路内固定
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序列关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无症状正常人的颈椎侧位断层融合(DTS)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探讨年龄因素对于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招募12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62名,女58名),将志愿者依据年龄划分为4组,A组≤20岁;B组:21~40岁;C组:41~60岁;D组≥61岁,每组包括30名研究对象。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C2~C7 Cobb角(Cobb C2~7)以及C2~C7矢状位轴(C2~7 SVA),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A、B、C、D各组的Cobb C2~7均值分别为(19.23±8.20)°、(20.13±7.39)°、(14.34±6.26)°、(14.41±7.49)°,C2~7 SVA均值分别为(12.34±4.31)、(14.45±4.45)、(17.17±5.63)、(18.43±6.45) mm,T1S均值分别为(30.09±6.26)°、(29.06±6.18)°、(23.71±4.88)°、(21.38±5.71)°,NT均值分别为(41.95±8.88)°、(43.05±8.76)°、(45.89±8.20)°、(48.64±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5、8.053、15.766、3.684,P<0.05),A、B、C、D各组的TIA均值分别为(72.04±7.76)°、(72.11±6.98)°、(69.60±8.75)°、(70.01±8.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5,P>0.05);Cobb C2~7、T1S与年龄呈负相关(r=-0.450,P<0.05、r=-0.525,P<0.05);NT、C2~7 SVA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3,P<0.05、r=0.406,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曲度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左右人群的颈椎前凸程度随年龄增长开始显著减小。因此,年龄增长可引起颈椎曲度变直。
冯宝娟李晓蔡一鸣杨浩张杨赵耀张敏宋瑞鹏
关键词:年龄颈椎
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2023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BI)伴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后路植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4例,女18例。术前及术后测量寰齿间距(ADI)和延髓颈髓角(CMA),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术后定期随访X线、CT及MRI,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复位。手术时间(167.72±34.51)min;出血量(180.45±78.65)ml。术后ADI为(2.02±0.42)mm,较术前明显缩小(7.62±1.96)mm;CMA由术前(129.00±6.39)°恢复至术后(151.00±4.73)°;JOA评分从术前(11.14±2.27)分上升至术后(15.27±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61、19.402、11.615,P<0.05)。所有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均予以解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18个月,随访(8.62±3.85)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良好,融合器位置满意,临床疗效满意。结论经后路置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风险小,寰枢融合率良好,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良好。
赵亮李云龙杨浩牛竣槭刘子汭李金峰陈宵扬
关键词: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
颈椎"挥鞭样"损伤对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张敏王玉强刘屹林宋瑞鹏赵耀张书豪赵亮杨浩朱忠培张扬王利民
关键词:小关节椎间盘退变
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和对照组各24例。3D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SRS-SchwabⅣ级截骨。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时间、出血量、脊柱后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腰椎前凸矫正度数、腰椎前凸矫正丢失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症状改善程度。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在手术时间[(171.1±50.9)min]、透视时间[(9.2±1.9)s]、出血量[(321.5±76.8)ml]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64.2±44.2)min(t=6.767,P<0.05)、透视时间(13.6±4.0)s(t=4.856,P<0.05)、出血量(472.9±86.2)ml(t=6.4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Cobb角矫正率(73.7%)、LL矫正度数(34.4°)明显大于对照组[Cobb角矫正率(51.9%),χ^2=10.382,P<0.05、LL矫正度数(30.1°),t=4.9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LL矫正丢失率(11.9%)方面略低于对照组(13.6%),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具有相似改善。结论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可行性,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陈毅王利民王卫东宋瑞鹏谭洪宇杨浩张杨赵亮
关键词:脊柱后凸3D打印畸形截骨
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min]、出血量[(59.4±13.2)ml]、住院时间[(10.2±2.1)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杨浩宋瑞鹏王玉强朱忠培张杨陈毅刘子汭赵亮
关键词:内固定术髋关节功能
骨肉瘤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以促进骨肉瘤免疫疗法的进展。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了119例骨肉瘤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通过一致性聚类将患者分为4个聚类,并将骨肉瘤组织依据是否为炎性组织分为冷肿瘤与热肿瘤,对比4个聚类免疫相关评分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冷、热肿瘤进行生存分析,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敲除、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以及细胞凋亡实验进行验证。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结果聚类4拥有较高的免疫评分与基质评分(P<0.01),其与热肿瘤特点相似,而CD276在聚类4中表达较低(P<0.01),是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生存分析曲线显示热肿瘤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冷肿瘤中NPTX2的表达与CD8A、GZMB和IFNG的表达呈负相关,且NPTX2可抑制CCL4的分泌。最后,体外实验发现骨肉瘤细胞中NPTX2的敲减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探索骨肉瘤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特征,为改善骨肉瘤患者的免疫治疗现状提供依据。
杨浩赵亮刘子汭张杨李金峰宋瑞鹏
关键词:骨肉瘤免疫疗法
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琥珀酰胺合成酶——骨肉瘤肿瘤微环境相关代谢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2023年
目的研究既往骨肉瘤患者和正常样本的代谢基因,探讨骨肉瘤肿瘤微环境中代谢基因的特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参与肿瘤微环境(TME)免疫功能以及骨肉瘤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代谢基因。将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琥珀酰胺合成酶(PAICS基因)作为潜在的研究对象,探讨其在骨肉瘤细胞系中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中的作用。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876个与软骨肉瘤OS(overall survival)相关的代谢基因和206个免疫相关代谢基因,将其相同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三类:C1、C2和C3,其中C1集群的OS低于C2和C3(P<0.01),C3集群的免疫评分高于C2和C3(P<0.01)。流式细胞实验结果示HOS和MG-63细胞系si-PAICS-1和si-PAICS-2组的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HOS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63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示,HOS和MG-63细胞系si-PAICS-1和si-PAICS-2组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HOS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63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口愈合实验中,HOS和MG-63细胞系si-PAICS-1和si-PAICS-2组细胞迁移距离均低于对照组,HOS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63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细胞群落形成优于HOS和MG-63细胞系si-PAICS-1和si-PAICS-2组,HOS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63细胞系si-PAICS-1组、si-PAICS-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后,构建骨肉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的OS差,ROC曲线分析验证显示验证队列中1年时的AUC为0.86;通过Lasso Cox回归分析,发现8个枢�
马丽萍朱忠培宋瑞鹏张书豪杨浩吴研飞
关键词:骨肉瘤
脊髓型颈椎病颈长肌退变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颈长肌退变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36例患者作为病变组,并选择同期正常人志愿者31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MRI影像资料,并应用PACS Version 5.0软件测量在C5/C6节段双侧颈长肌的横截面积、左右横径及前后径,并计算肌肉的形状比,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双侧颈长肌的横截面积、前后径(APD)、左右横径(LD)都变小(P<0.01),肌肉的形状比变大(P<0.01),但是以上指标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女性双侧颈长肌横截面积比男性小(P<0.01),病变组两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两组中女性患者双侧颈长肌的前后径均比男性小(P<0.01);在病变组女性患者颈长肌的形状比比男性大(P<0.01),在对照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双侧颈长肌对称性萎缩,肌肉形状在横向水平变薄;其中男性患者的颈长肌横截面积减少的多,而女性患者有较大的形状比,颈长肌更薄。
谭洪宇张杨赵亮王玉强杨浩张敏王利民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横截面积前后径
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固定联合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固定联合腰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31例患者接受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固定联合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术后6个月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腰椎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及退变情况,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比较术中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及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所下降,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上升(分别为25.5±3.0、27.5±3.2比15.3±2.2和18.6±2.3、23.3±2.9比15.3±2.0),且观察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4~10.19,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总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7、36.60,均P<0.05);邻近节段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8、3.79,均P<0.05);Pfirrmann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5.05,均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两组CRP、IL-6及TNF-α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CRP、IL-6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2~10.99,均P<0.05)。结论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固定联合腰椎间盘切除术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腰椎活动度,降低炎症水平及复发率。
刘屹林杨浩张敏阮天臣李朋飞熊英杰王利民王玉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切除术近期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