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人
  • 4篇麻醉
  • 3篇肿瘤
  • 2篇电切
  • 2篇电切术
  • 2篇异丙酚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镇痛
  • 2篇神经反射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尿道
  • 2篇尿道膀胱
  • 2篇尿道膀胱肿瘤
  • 2篇气管
  • 2篇维库溴铵
  • 2篇麻醉处理
  • 2篇经尿道膀胱肿...
  • 2篇经尿道膀胱肿...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2篇齐玉华
  • 4篇王国年
  • 3篇赵海芳
  • 2篇林鹰
  • 2篇王志超
  • 2篇齐淑华
  • 2篇乔忠杰
  • 2篇武洪林
  • 1篇杨光
  • 1篇黄宁
  • 1篇郑丽宏
  • 1篇高彩燕
  • 1篇赵宁
  • 1篇康华
  • 1篇徐磊
  • 1篇戴洪双
  • 1篇李伟
  • 1篇赵春香
  • 1篇杜晨
  • 1篇曹晶

传媒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实用肿瘤学杂...
  • 3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 4篇2000
  • 2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乌甲素用于妇科腹腔镜的术后镇痛
2008年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三组,Ⅰ组高乌甲素0.15mg/kg,Ⅱ组高乌甲素0.10mg/kg,Ⅲ组空白对照。每组药液均为20 ml,气腹开始时以1ml/min持续静脉泵入。术后0、2、4、8、12、24小时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内脏、肩部、腹壁切口和咳嗽时的镇痛效果,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价镇静效果,并记录各生命体征的变化,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0、2、4、8、12小时内脏,腹壁切口,咳嗽时的VAS评分Ⅰ组低于Ⅱ组,Ⅱ组低于Ⅲ组(P(0.05或P(0.01)。术后24小时VAS评分Ⅰ、Ⅱ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肩部痛:术后8、12、24小时Ⅰ组显著低于Ⅱ组,Ⅱ组显著低于Ⅲ组(P(0.01)。Ⅰ组比Ⅱ、Ⅲ组下床活动时间早(P(0.01),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P(0.05)。结论两组LA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且大剂量组镇痛效果更好。
高彩燕齐玉华
关键词:高乌甲素妇科腹腔镜疼痛镇痛
宫颈癌病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等效价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用于宫颈癌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宫颈癌的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0例。术后分别采用0.12%左旋布比卡因(L组)、0.16%罗哌卡因(R组)、0.12%布比卡因(B组)复合2.5μg/ml芬太尼,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各组术后48h内的镇痛效果、排气时间、心率、血压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人在术后4h,8h,16h,24h,48h的VAS疼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最早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L组和R组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0.12%左旋布比卡因,0.16%罗哌卡因与0.12%布比卡因用于宫颈癌术后硬膜外镇痛,均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0.12%左旋布比卡因与0.16%罗哌卡因较0.12%布比卡因更能有效地促进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术后康复。
曹晶齐玉华
关键词:宫颈癌硬膜外镇痛左旋布比卡因
手术中自体输血对胃癌病人细胞因子IL-2、IL-6、IL-10影响的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探讨肿瘤手术中自体输血对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胃癌手术中自体输血的病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检测不同时段的血浆标本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除IL-2在麻醉开始后2h的测定值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时段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L-6和IL-10水平则在各时段均无变化。结论胃癌手术中自体输血未对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林鹰齐玉华赵宁黄宁李伟杨光
关键词:胃癌自体输血细胞因子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齐玉华林鹰王国年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婴幼儿复合麻醉
静脉应用维库溴铵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维库溴铵在预防膀胱侧壁肿瘤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URBt)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可行性。方法统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109例患者,其中采用静脉麻醉配合喉罩通气,同时应用肌松药物维库溴铵患者65例(静脉麻醉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者4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闭孔神经反射情况、膀胱穿孔、出血量情况、是否中转开放手术、以及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情况。结果静脉麻醉组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麻醉组中,有5例于术中发生了极其轻微的下肢抖动,其余60例患者手术全程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连续硬脊膜外麻醉组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9例。与硬膜外组比较,静脉麻醉组中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相对于连续硬膜外麻醉而言,全身麻醉同时静脉应用维库溴铵配合喉罩通气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
武洪林齐玉华王志超徐磊戴洪双乔忠杰
关键词:膀胱侧壁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维库溴铵闭孔神经反射
艾司洛尔在颈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2000年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颈丛神经阻滞时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所出现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循环副反应 的防治作用。方法20例择期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人,以1%利多卡因及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 行双侧颈4深丛阻滞及颈浅丛阻滞。阻滞完全后,平均动脉压(MAP)增加值超过术前水平20%者和(或)心率(HR) 超过100次/分者给予艾司洛尔50~100mg,继以每分钟200μg·kg-1维持滴注10min。观察其对MAP和HR的影响。 结果20例病人中,MAP超过术前水平20%者和(或)HR超过100次/分者共16例,占80%。此16例患者,静注艾 司洛尔1min后HR和MAP均明显下降,观察10min,MAP、HR均基本接近基础值,直至手术结束。麻醉效果以VAS 评价优良率达95%。结论艾司洛尔作为一种超短效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以安全地使用于颈丛阻滞中,使 循环动力学趋于稳定。
齐玉华王国年郑丽宏
关键词:艾司洛尔颈丛神经阻滞迷走神经
静脉应用维库溴铵预防TURBt闭孔神经反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膀胱侧壁肿瘤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URBt)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措施。方法:65例行TURBt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硬脊膜外麻醉后,配合静脉麻醉加用肌松药物维库溴铵静脉注射,同时配合喉罩通气。结果:65例TURBt患者中,5例发生了术中患侧下肢的轻度抖动,其他患者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1例发生膀胱穿孔,无1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静脉应用维库溴铵配合喉罩通气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闭孔神经反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武洪林齐玉华杜晨王志超乔忠杰
关键词:膀胱侧壁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维库溴铵闭孔神经反射
甲状腺腺癌病人的麻醉(附50例分析)
1999年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其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C3深丛阻滞(相当于C3,横突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Ⅱ组用G3、C4深丛阻滞法(相当于C3、C4横突处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均以20m1注射嚣及7号3.5cm针头进行颈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注入1.14%利多卡圆与0.14%丁哌卡因混合液.单测一点4-6ml,两点即8~12ml,双侧一点8-12ml,两点即16-24ml(均不加肾上腺素)。颈浅丛阻滞用133%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单侧10m1,双侧20m1。观察两组阻滞前后BP和HR变化情况。结论:两组阻滞麻醉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种阻滞方法对循环的影响却不同,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阻滞后5-30minBP升高平均值和HR增加方面看Ⅰ组时循环影响较轻,Ⅱ组则较大。C3主要支配颈部区域,浅丛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对甲状腺腺瘤手术来说,二者配合应用,麻醉效果满意,用药量小,对迷走神经阻滞较轻.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轻,副作用小,值得应用。
齐玉华齐淑华赵海芳刘学振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病人横突颈浅丛显著性差异
24例右桥小脑角肿瘤病人的麻醉处理
1999年
目的:观察右桥小脑角肿瘤病人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右桥小脑角肿瘤病人,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小儿安定0.2mg/kg、阿托品0.02mg/kg)。用安定0.2mg/kg、芬太尼4mg/kg、异丙酚1.5-2.0mg/kg、琥珀胆碱1.5-2mg/kg诱导。吸入异氟醚,同时静注0.5%异丙酚和0.167%芬太尼4-6mg/kg·h-1,用英国产IFNECA泵控制输入速率,用芬兰产Datex-Engstrom监测诱导前、诱导后、锯颅骨时、取瘤中、取瘤后的NAP、HR、SPO2、RR、MV、PETCO2、VT。手术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停药后带气管回病房。结果:本组病例麻醉过程血液动力学稳定,取瘤中呼吸频率(RB)减慢,每分通气量(MV)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术中保持自主呼吸,便于呼吸的管理,术毕在SPO2适宜情况下保留气管导管返回病房,经60min左右时间待创面凝血确实后再拔除气管导管。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右桥小脑角肿瘤病人,儿麻醉方法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齐玉华齐淑华赵海芳谢忠艳
关键词:病人异氟醚气管导管
异丙酚在神经外科全麻病人拔管过程中的应用
2000年
赵海芳王国年齐玉华
关键词:拔管后全麻病人异丙酚神经外科病房护士
全文增补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