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MTT法评价国外参照样品ZDEC-PU和ZDBC-PU的细胞毒性
- 1.引言目前我国生物学评价用参照样品仍处于空白状态包括细胞毒性参照样品.国外研发的并已投入应用的细胞毒性阴性参照样品为高密度聚乙烯,细胞毒性阳性参照样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日本提供的含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辛的聚氨酯(简称...
- 林红赛王志杰付海洋王春仁
- 纳米银凝胶在家兔体内的生殖器官毒性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为了明确纳米银凝胶的体内生殖器官毒性和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通过检测和观察生殖器官内银的蓄积、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的变化,对纳米银凝胶在家兔体内生殖器官的吸收、蓄积和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兔子阴道内连续给药6 d后生殖器官内银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在生殖器官组织内造成不同程度的纳米银蓄积,引起了阴道粘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组织,乃至卵巢组织不同程度的超微病理变化,诸如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及空泡形成等。体外细胞试验同样显示了纳米银凝胶暴露后,纳米银在细胞内的蓄积、细胞内大量的空泡形成及微核现象。结论:这些结果提示纳米银凝胶持续大量应用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子宫内膜及卵巢组织内许多凋亡细胞的存在,提示纳米银凝胶可能存在遗传毒性及生殖毒性风险。结合既往研究的DNA微阵列分析,ROS相关的金属结合蛋白家族基因的显著增高,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纳米银凝胶引起生殖器官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 徐丽明陈亮董喆王健王志杰邵安良
- 关键词:纳米银凝胶生殖器官超微病理遗传毒性
- 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
- 纳米银由于小尺寸效应、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强的表面活性,较普通银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而成为应用比较早、使用范围较广的生物材料。纳米银凝胶是一种含纳米银的水凝胶制剂,借助于纳米银的抗菌作用,被用来治疗妇科宫颈炎或宫颈糜烂等。...
- 王志杰
- 关键词:纳米银凝胶超微病理DNA微阵列
- 文献传递
- MTT法评价细胞毒性阳性参照样品的细胞毒性研究
- 目的:用MTT比色法评价细胞毒阳性参照样品(ZDEC-PU和ZDBC-PU)在不同浸提条件下的体外细胞毒性,并探讨MTT法中两种细胞毒性阳性参照样品的适用性.
方法:参照标准ISO 10993-5:2009的细...
- 林红赛王志杰付海洋王春仁
- 关键词:生物材料细胞毒性
- 文献传递
- 纳米银对胚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和毒性机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考察纳米银对大鼠胚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分析其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胚胎细胞在20μg·mL-1纳米银/细胞培养液混悬液内暴露48 h,提取细胞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受试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未经纳米银处理的对照组细胞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受试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纳米银引起了胚胎细胞总差异表达基因数为355个,其中上调基因132个,下调基因223个;显著地激活了免疫系统相关的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毒性、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反应;抑制了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生物学过程;诱导了分泌型白细胞肽酶抑制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基因表达的显著增高。结论:纳米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相关的信号通路引起了胚胎细胞广泛的生物学反应;胚胎细胞通过上调分泌型白细胞肽酶抑制因子等来抵御纳米银所引起的刺激和损伤;纳米银抑制了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生物学过程,诱导了胚胎细胞MMP3的显著高表达,从而可能造成细胞各种生物学功能的障碍和细胞基质的严重破坏。胚胎细胞不同于癌化细胞株或其他不死化细胞,更接近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特性。这些新的毒性机制的发现对正确地理解纳米银对正常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纳米银的生殖毒性风险。
- 王志杰邵安良付海洋段晓杰徐丽明
- 关键词:纳米银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表达谱胚胎细胞
- 生物多糖纤维复合物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 目的:研究不同粘度的生物多糖纤维复合物(BPFC)对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并探讨其控制血糖的机制。方法:在模拟人工胃液的条件下,进行BPFC与蔗糖混合的体外凝胶化试验,建立起BPFC的粘度与凝胶强度的关系。...
- 王志杰林红赛陈晓峰王春仁
- 关键词:四氧嘧啶餐后血糖糖尿病
- 纳米银诱导的以免疫毒性为主的早期全身毒性研究
- 2014年
- 目的:考察纳米银对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其他早期全身毒性反应;同时考察纳米银在体外对淋巴细胞炎性因子和免疫因子释放的影响。通过体内外试验的综合研究考察纳米银的潜在免疫系统毒性。方法:SD大鼠经连续灌胃给入低剂量(1 mg/kg)和高剂量(10 mg/kg)纳米银溶液,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于首次给入后2小时、连续给入7天、14天及停止给入14天后分别处死大鼠,然后进行大鼠体内各脏器银元素定量测定和病理学分析、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检测、相关免疫因子的检测。体外试验中,在纳米银暴露或非暴露条件下,将淋巴细胞于含或不含脂多糖的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分析IL-6、IL-4、IgG、IgE等的含量,以考察纳米银引起的免疫系统毒性。结果和讨论:纳米银暴露组显示纳米银剂量、时间依存性的在大鼠血液及脏器组织内蓄积。与对照组相比,经口给入高剂量纳米银(10 mg/Kg)引起了大鼠淋巴细胞IgE、IgG与IL-4的显著增加;高、低剂量组给入纳米银14天停止给入14天后,血清IL-6水平与B细胞CD45RA+水平均显著增加。虽然经纳米银灌胃后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显著的病理改变,但血糖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提示有胰脏和肝脏的损伤。血常规显示血液内银在低浓度时刺激炎性细胞反应性增加;而高浓度时则诱导细胞毒性,抑制了淋巴细胞的正常生长。在体外不同浓度纳米银(0.5 μg/mL,5 μg/mL)作用下,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gG和IL-6显著减少。综合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纳米银主要引起了大鼠以Th2型免疫毒性为主的早期全身毒性。
- 邵安良王志杰陈亮徐丽明
- 关键词:纳米银灌胃全身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