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荔
- 作品数:16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疗研究进展
- 沈颖甜朱海东陈荔仲斌演滕皋军
- 全覆膜分节食管内照射支架初步应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全覆膜分节食管内照射支架与普通食管内照射支架术后生存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置入食管内照射支架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覆膜分节食管内照射支架组30例(实验组)和普通食管内照射支架组36例(对照组),就两组病例术后的再狭窄、支架移位、胸痛等并发症情况及生存时间进行对照研究。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再狭窄率无统计学意义(20.0%比30.6%,P=0.403);但实验组较对照组中位再狭窄发生时间延长(161.5 d比138 d,P=0.025)。实验组较对照组移位率增高(33.3%比8.3%,P=0.014),两组中位移位发生时间无统计学意义(91.5 d比166 d,P=0.236)。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186 d比178 d,P=0.486)。两组在其他支架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覆膜分节食管内照射支架可以延缓支架再狭窄发生时间,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移位率。
- 李俊超张开贤王超陆建王勇陈荔朱光宇郭金和
- 关键词:食管癌并发症
- ^125I粒子气管支架与普通气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所致恶性气道梗阻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比较^125I粒子气管支架与普通气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所致恶性气道梗阻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食管癌所致恶性气道狭窄行支架置入的患者46例,其中接受^125I粒子气管支架置入24例,接受普通气管支架置入22例。主要分析指标为总生存时间(OS),次要指标为技术成功率、气道狭窄程度、症状缓解、安全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55 d(全距,15~270 d)。两组支架置入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支架置入后,^125I粒子支架组患者的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3.00下降到0.95,普通支架组由术前3.13下降到0.96(两组手术前后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125I粒子支架组的患者mOS明显长于普通支架组(156 d比103 d,P=0.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0.5%比27.3%,P=0.374)。结论^125I粒子气管支架置入治疗食管恶性气道狭窄技术可行、安全,相较于普通气管支架能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
- 王勇陆建陈荔朱光宇郭金和
- 关键词:恶性气道狭窄碘粒子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术后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对比研究
- 目的 比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2007年1月-2016年3月收治咯血病例经支气管动脉栓塞的病例.术后随访观察...
- 徐圣仲斌演陈荔朱海东郭金和何仕诚方文朱光宇滕皋军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栓塞咯血支气管扩张复发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合并硬膜外脊髓压迫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合并硬膜外脊髓压迫(MESCC)的临床疗效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是否有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采用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MESCC患者共37例病例资料,其中双下肢瘫痪23例,总病变椎体39节。治疗前后定期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瘫痪情况,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值;同时应用MRI评估椎管内ESCC分级变化并计算术后局部病灶有效率,分析比较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局部病灶有效率。结果所有病变椎体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操作均获成功。骨水泥注入量(3.2±1.3)ml/节,125I粒子植入数(25.0±8.6)颗/节,放射剂量(15.0±5.1)mCi/节。术前VAS为8.5±0.8,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上的VAS分别为3.6±1.3、3.8±1.5、3.4±1.4、5.5±1.0及5.9±1.4,术后各随访点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及1年与术后5 d、1个月、3个月比较VA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VAS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随访3个月时,23例双下肢瘫痪患者中有22例恢复了自主行走和排尿功能;术后1、3、6个月及>1年MRI评价MESCC局部病灶有效率分别为89.7%、91.9%、90.6%、94.7%,各随访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近期疼痛缓解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显著;联合治疗后MRI显示脊髓周围瘤体缩小明显,可显著降低MESCC分级并保持较长时间稳定。
- 彭博何仕诚朱海东方文杜瑞杰魏庭丰郭金和邓钢朱光宇陈荔滕皋军
- 关键词:双下肢瘫痪局部病灶经皮椎体成形术脊髓压迫
- CT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骨盆溶骨性转移肿瘤
- 2023年
-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经皮骨成形术(per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CT引导下行POP治疗骨盆溶骨性转移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POP术后1周和1、3、6及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记录关节功能及止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骨盆肿瘤破坏范围的变化,评价肿瘤控制情况。根据随访12个月内局部病灶有无进展分为控制组与进展组,比较两组全身抗肿瘤治疗比例、病灶大小、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充填率。结果40例患者57处病灶POP操作均成功,骨水泥注入量为(4.56±2.25)mL/处。40例患者POP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0±0.85)、(2.05±0.96)、(2.08±0.94)、(2.18±0.84)分,术前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例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35±0.54)分,28例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2.43±0.79)分,术后1周与术后1、3、6和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3,P<0.01)。术后3、6和12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49%、85.19%、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控制组与进展组全身抗肿瘤治疗比例、病灶大小及骨水泥注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骨水泥充填率为(81.26±9.17)%比(68.40±1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引导下POP治疗骨盆转移瘤操作安全、疗效显著,骨水泥可较长时间控制局部病灶进展。
- 刘勇何仕诚朱海东方文杜瑞杰郭金和朱光宇陈荔滕皋军
- 关键词:骨盆转移瘤溶骨性经皮骨成形术CT引导
- 3D打印模板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行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患者30例,术后即刻对植入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采用英国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British Columbia Cancer Agency,BCCA)标准,根据术后验证靶区D90和V100评价为优、良、中、差4组,对比手术前后靶区体积和D90、D10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观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验证评价结果:优:24例(83.3%,24/30);良:5例(16.7%,5/30);中:1例(3.3%,1/30);差:0例(0)。术前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范围是15.9~265.5 cc,平均为(64.4±58.4)cc;术后验证PTV范围是18.5~267.8 cc,平均(64.4±58.4)cc,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90、D100、V150分别为(11 945.6±1 157.0)cGy、(6 972.7±1 250.5)cGy、(58.0±4.4)%,术后分别为(11 839.0±1 117.0)cGy、(7 352.1±1 361.2)cGy、(57.6±4.1)%。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V100为(91.1±1.8)%,术后V100为(90.5±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可观察到3例气胸,1例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5例于拔针后局部少量出血,经局部压迫后止血。余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可较好完成术前计划,植入质量较满意,治疗相关近期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不可手术的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选择。
- 潘天帆陆建王勇朱光宇陈荔郭金和
- 关键词: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
- 经皮穿刺引流术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27
- 2018年
-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罕见又会危及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就治疗而言,经皮穿刺引流术联合抗生素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一线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多用于介入引流无效或肝脓肿合并有外科适应证的腹部疾病。作为常用的两种介入引流术,经皮穿刺导管引流术和经皮穿刺细针抽吸术广泛应用于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并以前者居多。尽管细菌性肝脓肿的预后已明显改善,但其仍有一定的致死率,治疗指南仍未达成共识,经皮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仍存在争议。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就经皮穿刺引流术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发展历程、疗效、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与外科对比及治疗适应证探讨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 徐圣朱海东陈荔周海峰滕皋军
- 关键词:经皮穿刺引流术细菌性肝脓肿抗生素
- MSCT、MRI、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肝癌介入术后病灶组织活性及疗效中的作用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病灶活性及疗效方面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的肝癌患者83例,均接受介入治疗,在术前、术后均...
- 王瑞王海澎陈荔
- 关键词:肝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 ^(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106例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两所医院确诊寡转移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纳入寡转移NSCLC患者106例,病灶336处,均经病理学证实,靶向驱动基因检测突变为阴性,无法或拒绝外科手术切除,无法耐受或拒绝常规外照射放疗,并且转移灶少于5个,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以及Karnofsky评分≥70,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1周内行CT检查,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勾画出肿瘤靶区轮廓,确定粒子的数量、空间排布方式及植入针数目.所有病灶均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每2个月随访1次,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灶均成功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2个月,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8例,病灶稳定40例,疾病进展25例,总体疾病控制率76.4%,术后4、6个月总体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2.0%、71.1%.治疗后2个月,KPS评分升高14例,稳定79例,减低13例,KPS评分未降低者所占比例为87.7%,术后4、6个月KPS评分未降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2.0%、61.8%.中位随访时间为390(150~1210)d.随访终止时,死亡105例,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8%、2.6%,中位生存时间为333 d.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死亡患者.粒子植入术后出现1级骨髓抑制患者8例(7.5%);1级恶心、呕吐患者4例(3.8%);1级乏力患者6例(5.7%);12例(11.3%)患者出现气胸,其中6例(5.7%)患者肺组织受压程度超过30%,经胸腔引流治疗后得以恢复;另6例气胸患者无明显症状,未予处理,1周后复查CT示气胸吸收.6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痰中带血,未予以处理,自行缓解.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寡转移NSCLC是一种挽救性的治疗措施.
- 高福磊黄祥忠王浩王勇朱光宇陈荔郭金和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近距离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