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 配电网状态估计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2
- 2016年
- 由于配电系统调度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配电网状态估计作为配电系统高级应用的基础功能之一,逐步成为了配电网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介绍了经典静态状态估计算法中的两种典型方法以及动态状态估计的基本原理,随后对目前配电网状态估计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随技术发展和进步,配电网状态估计可能会遇到的相关挑战,展望了其研究方向。
- 李丽萍赵洋袁泉李稳
- 关键词:配电网状态估计大数据
- 含不确定性的鲁棒机组组合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
- 2016年
- 近年来,新能源形式发电并网规模不断扩大,而新能源发电形式的间断性和随机性,影响着系统的安全运行,逐步成为机组组合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含不确定性的鲁棒机组组合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描述机组组合问题中的不确定性的方法,基于传统机组组合数学模型介绍了含有不确定性的鲁棒机组组合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总结归纳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未来进一步值得研究的内容。
- 袁泉李稳李丽萍赵洋
- 关键词:机组组合不确定性鲁棒性混合整数规划
- 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消减作用研究
- 2012年
- 以鲢为对象,通过设计室内试验,控制水体总磷(TP)和叶绿素a(Chl a)的初始浓度(0.355mg/L,57μg/L),改变总氮(TN)浓度(2.892mg/L和3.714mg/L浓度梯度),研究了鲢对设定富营养化水体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向100L实验水体中投入(10±1)g鲢(1尾)后,两种处理组水体中TP、TN和Chl a均降低,但初始TN浓度为3.714mg/L时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效果比TN浓度为2.892mg/L显著,表明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与TN浓度相关.
- 李丽萍胥焘郭强聂小倩黄应平
- 关键词:富营养化
- 三峡大学求索溪水质监测与评价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探明生态湿地在求索溪水体水质净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于2012年2月至12月定期现场监测求索溪水体的溶解氧(DO)、温度和透明度(SD)等环境指标及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和pH值等水质指标;利用监测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采用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求索溪水质全年营养状态指数分布在68—87之间,超出富营养化标准(TSI〉54);生态湿地对求索溪水体水质有一定净化作用,求索溪水体下游水体比上游的TN和TP浓度明显降低,sD略有降低,Chla和DO浓度明显升高.
- 聂小倩李丽萍郭强赵小蓉黄应平胥焘
- 关键词:水质生态湿地
- 美人蕉与背角无齿蚌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 2015年
-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 付娟李丽萍史明艳黄应平郭强聂小倩胥焘陈晓飞
-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体去除率
- 圆口铜鱼幼鱼可持续游泳能力及活动代谢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以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测定了4个温度(10,15,20和25℃)下圆口铜鱼幼鱼游泳速度达到临界游速过程中及运动疲劳后耗氧率的变化情况;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测定了5个不同流速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并通过摄像记录分析了不同游泳速度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圆口铜鱼幼鱼在运动疲劳前耗氧率随流速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在临界游速时达到峰值;运动疲劳后耗氧率逐渐下降,40~50 min内耗氧率恢复至低流速时的水平。自然水温(18.0±1.5)℃条件下幼鱼的可持续游泳时间随流速增加逐渐减小(P〈0.01),在1.31倍临界游速的固定流速下,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达29 min,体现了较强的游泳耐力及无氧代谢能力。录像分析表明,摆尾频率(TBF)与游速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P〈0.001),且随着温度升高,TBF随流速增加的趋势越明显。
- 涂志英李丽萍袁喜王从锋黄应平
- 关键词: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