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切除
  • 6篇静脉
  • 5篇门静脉
  • 5篇肝移植
  • 4篇术后
  • 4篇脾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门静脉高压
  • 4篇静脉高压
  • 3篇血管
  • 3篇肝癌
  • 2篇断流
  • 2篇断流术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预后
  • 2篇手术
  • 2篇脾切除术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6篇张其坤
  • 13篇王孟龙
  • 11篇张海涛
  • 10篇张振
  • 3篇张辉
  • 2篇马超
  • 2篇武聚山
  • 2篇郭庆良
  • 2篇段斌伟
  • 2篇杨天池
  • 1篇王鑫
  • 1篇黄朝阳
  • 1篇曾道炳
  • 1篇王璐
  • 1篇刘晋宁
  • 1篇林栋栋
  • 1篇卢实春
  • 1篇孙力波
  • 1篇张宏伟

传媒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2篇肝癌电子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肝脏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ccordion分级系统在预测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中的作用
2016年
目的利用Accordion分级系统(ASGS)对重型肝炎肝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探讨ASGS在肝移植后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北京佑安医院15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的病例资料,应用ASGS对移植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1级为轻度组,2级为中度组,3~5级为重度组,6级为死亡组。术后早期预后指标包括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不同并发症等级与各预后指标的关系;绘制各级并发症组Kaplan-Meier存活曲线统计术后1年存活率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各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级43例(27%),3级41例(25.8%),4级31例(19.5%),5级9例(5.7%),6级35例(22%),无1级并发症。并发症等级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随着并发症等级的增高,术后早期预后指标也越差。与中度并发症组相比,重度并发症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1);随着并发症等级的增高,术后1年存活率亦呈下降趋势(P〈0.01)。结论Accordion并发症分级系统有助于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评估风险及预测预后,Accordion并发症等级越高,早期预后越差。
张其坤王孟龙张海涛张振杨天池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移植预后
逆序肝切除在巨大受体病肝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王孟龙张振张海涛张其坤杨天池
腹腔镜脾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断流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LSED)治疗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及手术入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因门静脉高压导致顽固性消化道出血接受LSED治疗的24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结果24例患者中有22例(91.7%)应用腹膜后优先解剖入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2.1 ml,术后复查WBC和PLT较术前显著回升(P<0.0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水(8/24,33.3%)和一过性胰漏(5/24,20.8%),均对症处理痊愈,无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术后早期、3个月及1年的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4.2%、41.7%和33.3%,术后1年内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为4.2%。结论LSED治疗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腹膜后优先解剖手术入路可以提供清晰的安全边界,有助于LSED的成功实施。
张其坤张振马超张海涛栗光明王孟龙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手术入路门静脉高压症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预测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的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对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9月15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资料。应用Accordion分级系统,对移植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1级-轻度,2级一中度,3级至5级一重度,6级-死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ELD-Na评分对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及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MLED—Na评分与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不同等级并发症的关系。结果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各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级43例(27.0%,MELD—Na评分27.3±7.4),3级41例(25.8%,MELD—Na评分32.7±12.4),4级31例(19.5%,MELD—Na评分34.3±12.1),5级9例(5.7%,MELD—Na评分30.7±12.3),6级35例(22%,MELD-Na评分37.1-610.4),无1级并发症。MELD—Na预测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及死亡的AUC分别为0.631(P〈0.05;95%CI,0.533~0.728)、0.670(P〈0.05;95%CI,0.574~0.76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ELD—Na评分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297,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MELD—Na评分≥25是肝移植术后重度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OR:4.35),MELD-Na〉35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HR=4.72)。结论MELD—Na评分与Accordion并发症分级相关性较好,可以有效预测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级。
张其坤王孟龙卢实春武聚山郭庆良林栋栋张振张海涛刘晋宁王鑫王璐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移植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NCPH)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46例NCPH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保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内,对照组腹水、出血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0例患者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治疗后6个月内均未再出血。治疗后观察组Ⅲ型前胶原N端肽[(32.3±12.1)g/L比(56.7±15.3)g/L]、Ⅳ型胶原[(46.6±35.0)g/L比(121.3±30.4)g/L]、层粘连蛋白[(32.5±10.5)g/L比(65.8±11.1)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门静脉血流量高于术后[(1 056.8±679.8)ml/min比(481.0±227.6)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不影响NCPH患者肝功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止血,延缓肝纤维化。
张宏伟王孟龙张振张海涛张其坤
关键词:肝功能肝硬化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临床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219例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9例,女50例;年龄34~76岁,中位年龄55岁;肿瘤≤4 cm。121例患者行肝切除治疗(LR组),98例行RFA治疗(RFA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患者进行1∶1匹配,分析PSM后两组术后肝内复发、肝外复发、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结果PSM后两组各60例患者,LR组术后1、3、5、7年PFS分别为93.7%、69.0%、58.0%、53.8%,RFA组相应为89.2%、45.4%、30.1%、14.1%,LR组术后PFS明显优于RFA组(HR=1.09,P<0.05)。LR组术后1、3、5、7年OS分别为99.4%、90.5%、89.4%、87.9%,RFA组相应为98.9%、89.3%、79.1%、74.1%,LR组术后OS亦明显优于RFA组(HR=1.35,P<0.05)。LR组术后1、3、5、7年累积肝内复发率分别为5.0%、20.1%、32.6%、40.1%,而RFA组相应为12.9%、40.3%、70.3%、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3.16,P<0.05)。LR组术后1、3、5、7年累积肝外复发率分别为1.2%、4.4%、7.8%、10.5%,RFA组相应为1.6%、6.6%、13.5%、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47,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R组门静脉周围型肝癌患者肝内复发、肝外复发、PFS和OS均明显优于RFA组(HR=0.24,0.68,0.25,0.22;P<0.05);而LR组肝静脉周围型肝癌患者仅肝内复发优于RFA组(HR=0.16,P<0.05)。结论对于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提供了较RFA更好的长期肿瘤控制和OS,特别是对于门静脉周围型肝癌的患者,如果具备手术切除的条件,应将手术切除作为首选。
张海涛贾哲马超张其坤武聚山郭庆良曾道炳栗光明王孟龙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切除术
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T及对P-sel、MMP-9、D-D三者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及对P-选择素(P-se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118例肝硬化PH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均为脾切除术联合贲周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右旋糖酐预防PVT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PVT治疗,记录血浆P-sel、MMP-9、D-D值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PVT发生率为 1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2%(P<0.05)。两组术后1 d P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4 d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 d的血浆P-sel、MMP-9、D-D显著低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预防性祛聚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1%(P<0.05)。结论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PHT脾切除术后的应用能有效预防PVT的发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浆P-sel、MMP-9、D-D的表达,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张振张海涛张其坤刘福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P-选择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肝巨大血管瘤切除术1例
2015年
病人男性,18岁。主诉:发现肝占位病变4年,腹部膨隆胀痛不适1年,于2015年4月22日入院。病人曾因上腹部不适就诊当地医院,于2011年9月15日CT检查即发现肝脏占位,怀疑肝左外叶淋巴血管瘤,见图1。未予以处理。此后腹部自上而下逐渐膨隆,近1年来开始胀痛难忍。辗转国内多家医院,多次行CT及MRI检查,均怀疑为淋巴血管瘤。
王孟龙张其坤段斌伟张辉
关键词:肝巨大血管瘤淋巴血管瘤占位病变切除术腹盆腔小血管瘤
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肝癌根治性治疗的13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4例,女54例;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手术方式和肝癌分期不同分为根治性治疗联合脾切除术组(HS组,96例),其中T1期肝癌(HS1组)48例,T2期肝癌(HS2组)39例,T3期肝癌(HS3组)9例;同期T1期接受单独肝癌根治性治疗的42例作为对照(HA1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HS组中位RFS、OS分别为22.3、46.0个月。其中HS1组术后1、2、5年RFS分别为90.2%、76.5%、51.0%,HS2组相应为48.6%、24.3%、10.8%,HS3组相应为42.9%、28.6%、28.6%,3组术后1、2、5年R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76,26.206,17.124;P<0.05)。HS1组术后1、2、5年OS分别为95.8%、79.2%、47.9%,HS2组相应为84.6%、69.2%、25.6%,HS3组相应为77.7%、55.6%、33.3%,3组术后5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6,P<0.05)。HS1组和HA1组术后1、2年RFS分别为95.0%、81.0%和81.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8,4.944;P<0.05)。HS1组和HA1组术前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史20、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1,P<0.05);两组术前Hb中位数分别为115(49)、126(20)g/L,PTA分别为73%(12%)、78%(7%),肝弹性硬度分别为19(12)、15(10)kPa,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275)、150(100)ml,手术时间分别为4.1(2.3)、3.5(1.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5,-2.768,2.374,3.171,2.804;P<0.05)。两组均无术后早期死亡。结论联合脾切除可提高T1期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RFS。此类获益患者术前消化道出血史比例较高、凝血功能较差,肝硬化程度较高,联合脾切除
张其坤商福超李琪栗光明王孟龙
关键词:根治性治疗脾切除术门静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的因素及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采用脾切除断流术,记录PVST发生情况,调查所有患者病例与随访资料。PVST患者术后给予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双嘧达莫+华法林),记录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320例术后发生PVST 60例,发生率为18.8%。PVST组与非PVST组脾脏大小、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输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影响PVST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D-二聚体用于诊断PVS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为(0.724,0.863)(P<0.05),诊断分界点为3.55mg/L。术后血小板计数用于诊断PVS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为(0.672,0.836)(P<0.05),诊断分界点为435.5×109/L。60例PVST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浆PT与APTT值明显低于术后1d(9.22±2.13)s和(35.39±9.14)s vs(11.67±1.84)s和(41.94±10.92)s(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PVST比较常见,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主要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张振王孟龙张海涛张其坤刘福全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门静脉血栓形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