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 作品数:48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现场校准被引量:3
- 2019年
-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具有测量准确度线性好,方便远距离传输等优点,正逐渐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通过比较现场校准结果和实验室校准结果以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评价现场校准一体化温度变送器装置的计量性能以及测量结果分散性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根据实验结果,利用现场校准装置可以校准准确度为0.5级及以下的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 王喆崔尧尧李强光王晓丹
- 关键词:温度计量现场校准不确定度
- 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的量值比对及评定方法
- 2024年
- 为保证温度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及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依据JJG 130—2011和JJF 1117—2010,完成了多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工作用玻璃温度计的量值比对,针对比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及各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的符合性作出评定。
- 李强光王晓丹王喆余松林蒋静
- 关键词:修正值
- 一种短型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装置及其校准方法
- 本发明属于温度计量领域,涉及针对廉金属热电偶的校准装置,尤其是一种短型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装置及其校准方法,包括外套筒和内筒,所述外套筒内部同轴安装有内筒,该内筒内部中空设置一侧端部制出一开口,所述内筒安装有加热装置和风机,...
- 王喆
- 一种短型廉金属热电偶校准用参考端高温补偿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度计量领域,涉及针对廉金属热电偶的校准装置,尤其是一种短型廉金属热电偶校准用参考端高温补偿装置,包括外套筒和内筒,所述外套筒内部同轴安装有内筒,该内筒内部中空设置一侧端部制出一开口,所述内筒安装有加热装置...
- 王喆余松林
- 文献传递
-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配热电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是一种变换输送信号的计量器具,通常由温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和显示部分组成,现今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测量中温度参数的测量与控制。本文探讨的对象是由K型热电偶型传感器、(4~20)m A信号输出的温度变送器和显...
- 王喆田昀蒋静
- 关键词:计量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变送器不确定度
- 文献传递
- 一种连续热电偶校准用多温区检定炉温度场性能测试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热电偶校准用多温区检定炉温度场性能测试方法,通过调整检测环境,使其满足检测要求;依次检测检定炉的外观和铭牌;测量检定炉电源端子与炉外壳的绝缘电阻;最终在负载状况下,测试检定炉炉温温场性能。本发明能够解决...
- 王喆王晓丹余松林崔尧尧李强光
- 铂铑10-铂及铂铑13-铂短型热电偶测量不确定度的比较
- 2020年
- 铂铑10-铂和铂铑13-铂热电偶是重要的接触式测温传感器,通常用于300℃~1100℃温度范围内的精密测温。本文通过对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和评定,得到两者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和扩展不确定度,以此来比较和评价两种热电偶的计量性能,为日常使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依据。一、测量对象测量温度范围为300℃~1100℃,测量对象为长度在(200~700)mm范围内的工作用1级铂铑10-铂(S型)及铂铑13-铂热电偶(R型)。
- 王喆赵新明王晓丹
- 关键词:扩展不确定度标准热电偶热电势
- 铂铑10-铂热电偶工作基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2019年
- 一、适用范围铂铑10-铂热电偶工作基准装置适用于1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在419.527℃~1084.62℃温区的温度量值传递;被测的新制热电偶的电极直径为0.5-0.015mm,长度不小于1000mm,使用中的热电偶的电极长度不小于900mm。
- 王喆范颖路遥刘红光
- 关键词:热电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一种负载状况下管式炉温场测试用定位支架
-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度计量领域,涉及针对廉金属热电偶的校准装置,尤其是一种负载状况下管式炉温场测试用定位支架,包括平行间隔安装的炉内定位盘和炉外定位盘,所述的炉内定位盘和炉外定位盘内分别制出多组插孔,一组包括两个插孔,同组内...
- 王喆余松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变压器绕组温控器热模拟温升校准方法被引量:1
- 2024年
- 变压器绕组温控器的热模拟温升对变压器温度的准确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准确评价并测量绕组温控器的热模拟温升特性,提出一种变压器绕组温控器热模拟温升校准方法。首先介绍绕组温控器热模拟原理及结构组成,其次讨论热模拟特性的具体校准方法和相关设备组成,最后通过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绕组温控器热模拟温升部分进行测量校准。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表明该校准方法测量准确度能够满足不大于被测绕组温控器最大允许误差1/3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在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 李强光王晓丹王喆余松林蒋静
- 关键词:影响因素